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策略
【作者】 姚 岚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小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扩展,是学生视野的开拓,情感的熏陶,是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也是学生阅读能力训练的必要组成部分。《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然而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课外阅读量很少,课外阅读现状更令人担忧。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1.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主动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但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虽然老师也强调他们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囫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再者,学生每天在课堂上要坐七八节课,每周要应付呆板繁多的考试,课外还要做大量的习题,课外阅读时间少之又少。
2.学生阅读时间不够
首先受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生拥有书籍的数量是有限的。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农村小学多数家长认为课外阅读就是学生看一些闲书,读一些“野”书,不但会影响孩子的成绩,而且还会“教”坏孩子,与学习毫无关系。这从某种意义上阻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正常开展。其次课业负担偏重或家务劳动太多,能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学生在校的课外时间大多数被老师“好心”的辅导所挤占。回到家里又有许多的家务劳动占用了学生的可利用时间。另外课外阅读被其他信息渠道抢占。多数农村小学生的家长忙于外出打工赚钱,致使家庭教育的管理出现真空状态,因而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不好的学生便会以电视、游戏作为自己在家休息的主要内容。
3.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环境
不少农村学校由于缺乏资金,大都只有简陋的图书室。藏书少,但这些书要么是些工具书,要么是七拼八凑的落后于时代的书,要么学校把它当作“宝”,重点保护在书柜里,学生是难以借到的。这样的学校藏书状况,自然不能满足学生的课外阅读需求。另外,大部分农村小学没有学生专门的图书阅览室,没有图书借阅制度、课程表里没有课外阅读安排,相当多的学生除课本外几乎无课外阅读。其次,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普遍对课外阅读不重视,大多数的家长反对自己的孩子买课外书,他们认为课外书是闲书,会影响学习,学好课本知识就可以了。加上经济拮据,没有太多的零花钱买书,即使有所谓的课外书也无非是几本作文书、教材辅导书、故事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书源,学生当然就无法阅读!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策略
1.提高阅读认识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然而不少学生不愿读课外书,家长也不支持孩子读课外书的原因在于觉得不能迅速提高语文成绩。这必须依靠学校、老师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对学生,每学期的第一堂课都要进行强调。对家长,在家长会上一定要讲明。使学生和家长认识到:语文学习不是一日之功,全靠平时的一点一滴的积累,要想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语文成绩是不可能的。光靠课内的语文学习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个喜欢读书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应该是比较轻松自如的。同时,课外阅读也有很多好处。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可以激发学习举开阔视野,并且还能发展智力,促进各科学习。假如学生一生都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那么他将终身受益。家长应该支持、鼓励并指导好学生的课外阅读。
2.激发阅读兴趣
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投身于课外阅读,有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这样学生就会自觉的阅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课外阅读收到明显实效,关键是唤起并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在抓紧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以多种阅读活动激发阅读兴趣。阅读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校会、班会、校橱窗、黑板报、墙报等形式,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在教室内悬挂一些有关课外阅读的名言警句或激励性语言;开展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班团课等,通过各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励学生热爱课外书籍。我们可以确定读书主题,定期举办朗诵、演讲、讲故事比赛,或举办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所得或感受,或举办展示会,展示课外阅读成果,或开展读书征文活动等。在有趣、丰富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3.培养阅读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能力的关系,更强调了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首先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将课堂学会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学生课外阅读时应划出文章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争取做到熟读成诵,把它变为重要的语文储备资源;人手一本读书笔记,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尤如一张白纸,课外阅读刚刚开始,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孩子们今后的阅读和写作。
4.养成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需要长时间的阅读实践才能养成的。将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纳入学校制度建设的视野,是保证学生每天都有充裕阅读时问的重要举措。一是开展一些形成固定的活动内容,如“一天一个故事”“一·一首古诗”“一人一-条新闻”“早间3分钟”等。二是利用板报、微信公众号及校园广播登媒介,开辟“每日一句格言”“推荐一本好书”“读书一得”等栏目。让学生把课外阅读屮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事、民情风俗、口然风光、历史故事、名人名言及心得体会等讲出来,写出来,向大家展示自己读书的成果,真正营造一个人人喜欢读书,人人学会读书的氛围。三是组织开展演讲、征文等比赛,使学生在充裕的时间内自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把学生从繁琐的课业中解脱出来,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供了时间的保障。这样不仅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还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总之,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新的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只要我们老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就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畅游!愿农村小学的孩子们也能掀起认真读书的热潮,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自身课外阅读水平,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1.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主动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但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虽然老师也强调他们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囫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再者,学生每天在课堂上要坐七八节课,每周要应付呆板繁多的考试,课外还要做大量的习题,课外阅读时间少之又少。
2.学生阅读时间不够
首先受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生拥有书籍的数量是有限的。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农村小学多数家长认为课外阅读就是学生看一些闲书,读一些“野”书,不但会影响孩子的成绩,而且还会“教”坏孩子,与学习毫无关系。这从某种意义上阻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正常开展。其次课业负担偏重或家务劳动太多,能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学生在校的课外时间大多数被老师“好心”的辅导所挤占。回到家里又有许多的家务劳动占用了学生的可利用时间。另外课外阅读被其他信息渠道抢占。多数农村小学生的家长忙于外出打工赚钱,致使家庭教育的管理出现真空状态,因而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不好的学生便会以电视、游戏作为自己在家休息的主要内容。
3.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环境
不少农村学校由于缺乏资金,大都只有简陋的图书室。藏书少,但这些书要么是些工具书,要么是七拼八凑的落后于时代的书,要么学校把它当作“宝”,重点保护在书柜里,学生是难以借到的。这样的学校藏书状况,自然不能满足学生的课外阅读需求。另外,大部分农村小学没有学生专门的图书阅览室,没有图书借阅制度、课程表里没有课外阅读安排,相当多的学生除课本外几乎无课外阅读。其次,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普遍对课外阅读不重视,大多数的家长反对自己的孩子买课外书,他们认为课外书是闲书,会影响学习,学好课本知识就可以了。加上经济拮据,没有太多的零花钱买书,即使有所谓的课外书也无非是几本作文书、教材辅导书、故事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书源,学生当然就无法阅读!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策略
1.提高阅读认识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然而不少学生不愿读课外书,家长也不支持孩子读课外书的原因在于觉得不能迅速提高语文成绩。这必须依靠学校、老师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对学生,每学期的第一堂课都要进行强调。对家长,在家长会上一定要讲明。使学生和家长认识到:语文学习不是一日之功,全靠平时的一点一滴的积累,要想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语文成绩是不可能的。光靠课内的语文学习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个喜欢读书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应该是比较轻松自如的。同时,课外阅读也有很多好处。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可以激发学习举开阔视野,并且还能发展智力,促进各科学习。假如学生一生都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那么他将终身受益。家长应该支持、鼓励并指导好学生的课外阅读。
2.激发阅读兴趣
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投身于课外阅读,有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这样学生就会自觉的阅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课外阅读收到明显实效,关键是唤起并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在抓紧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以多种阅读活动激发阅读兴趣。阅读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校会、班会、校橱窗、黑板报、墙报等形式,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在教室内悬挂一些有关课外阅读的名言警句或激励性语言;开展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班团课等,通过各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励学生热爱课外书籍。我们可以确定读书主题,定期举办朗诵、演讲、讲故事比赛,或举办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所得或感受,或举办展示会,展示课外阅读成果,或开展读书征文活动等。在有趣、丰富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3.培养阅读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能力的关系,更强调了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首先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将课堂学会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学生课外阅读时应划出文章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争取做到熟读成诵,把它变为重要的语文储备资源;人手一本读书笔记,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尤如一张白纸,课外阅读刚刚开始,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孩子们今后的阅读和写作。
4.养成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需要长时间的阅读实践才能养成的。将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纳入学校制度建设的视野,是保证学生每天都有充裕阅读时问的重要举措。一是开展一些形成固定的活动内容,如“一天一个故事”“一·一首古诗”“一人一-条新闻”“早间3分钟”等。二是利用板报、微信公众号及校园广播登媒介,开辟“每日一句格言”“推荐一本好书”“读书一得”等栏目。让学生把课外阅读屮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事、民情风俗、口然风光、历史故事、名人名言及心得体会等讲出来,写出来,向大家展示自己读书的成果,真正营造一个人人喜欢读书,人人学会读书的氛围。三是组织开展演讲、征文等比赛,使学生在充裕的时间内自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把学生从繁琐的课业中解脱出来,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供了时间的保障。这样不仅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还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总之,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新的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只要我们老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就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畅游!愿农村小学的孩子们也能掀起认真读书的热潮,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自身课外阅读水平,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