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
【作者】 王洪亮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第二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同传统的生物教学注重知识的讲解、传授、记忆的情况相比,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在组织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使学生在面对实验时能够始终秉持科学的态度,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高质量地开展学习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生物课堂;实验教学;策略探讨
高中生物学科具有特殊性。其中一个特点便是具有理科学科的严谨.主要是从实验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也因此让实验教学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当前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情况出发,综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学生的实际学情、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特点等创新教学方案,在全面提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描述、假设、分析、验证、判断、解释、总结等科学探究能力。
一、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
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高中生物实验的教学活动要从多层面展开创新,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纵观目前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部分的现状发现,在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落后的观念。教师按照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生物实验的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生物实验教学的功能和价值难以真正发挥出来,教师按照落后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生物教学活动,生物课堂上氛围枯燥,教学过程缺少趣味性、生动性,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导致生物实验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限,降低了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甚至部分学生会在生物实验的教学课堂上受枯燥、乏味的课堂环境的影响,产生对生物学科知识的厌倦心理或畏难心理,缺少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究和参与实践的动机。目前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对学生核心素养教育不足的问题,教师要立足于现状,着重改进学生主体性不足的问题,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更新落后的教学理念,改变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和不足,进一步对生物教学的体系模式进行优化。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一)注重探究式教学,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采用分组讨论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自行提出问题,然后在小组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生物实验,从而有效解决在学习中面对的学术问题。基于此,在探究式教学方式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逻辑性的知识体系,用贴近高中生思维模式的生物问题,增进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当解答生物问题的时候没有找到切入点时,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试着倒推问题,依据答案找问题。生物教师在教学时候要主动帮助学生分析内容知识,用学生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不要用成年人的观点看待问题,运用学生的思考模式帮助他们分析生物问题。由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当能够提升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完善问题设计方案,在提问过程中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教师要通过问题设计培养高中生的生物能力,积极研究生物教材,深入分析生物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习期间要多思考多提问,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融入生物问题,丰富生物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实践训练。
(二)导入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
生物学科知识和人们的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在高中生物实验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育,应从生活情境的创设角度,对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进行培育。教师要导入生活的情景和生活的事物,将生物课本中的知识衔接到学生的生活中。在实验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技能、理论知识水平进行培养的同时,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观念,提高社会责任素养,用实际的知识和经验,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可以将生活中的资源、生活化的情境,导入到生物实验的教学课堂上,使学生具备用生物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思索、探究问题的能力,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责。生物学的社会职责涵盖的范围广泛,包括健康生活、环境保护、珍爱生命,教师可以围绕着生活化的主题来创设实验情境和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依托多媒体设备,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借助多媒体设备,教师能够很好地把声音、图片、文字等不同形式载体的信息融合在一起,有效地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点以生动的方式加以呈现,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以“顶端优势”相关内容的学习为例,由于此类实验学习操作具有一定的现实困难,但是从顶芽的发育情况来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又十分必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现实中的场景同实验教学讲解结合起来,通过播放果农修剪新芽、护林工修剪树枝枝丫等视频进行教学导入,随后又通过枝丫生长的慢视频,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顶芽发育先于侧芽的成长规律,并在规律的指导下进一步探索果农修剪新芽和护林工修剪树枝枝丫的原因。此外,借助多媒体设备,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营造更加具象可感的学习氛围。
(四)注重实验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满趣味的教学内容对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尤其在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相对比较沉闷,趣味教学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将有效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要实现趣味性,一方面可以采取实验演示的方式来呈现部分奇妙的生物现象。比如,在探索“影响光合作用的相关因素”时,教师可以将同一个植物叶片放置在专业植物补光灯下、普通光源下进行对比演示,通过实验器械进一步观察植物叶片在不同强度光照下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实验进展的节奏,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相应的知识内容,特别是当两者开始出现明显变化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记录、理解。在这种讲、学、看结合的方式下,学生能够发觉学习的趣味,同时提升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则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方法,跳出教材的束缚和实验教材设计的实验操作规程,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敢于积极探索新的实验方法。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生物课堂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口头传授知识,还要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活动。这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生物课堂教学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在生物的课堂上不仅可以学习到知识,还可以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因此,教师应当充分使用实验教学方法,针对学生自身特点,设计并开展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乔桢.浅析如何让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更有效[J].读写算,2021,(34).
[2]丁靖.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89).
关键词:生物课堂;实验教学;策略探讨
高中生物学科具有特殊性。其中一个特点便是具有理科学科的严谨.主要是从实验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也因此让实验教学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当前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情况出发,综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学生的实际学情、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特点等创新教学方案,在全面提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描述、假设、分析、验证、判断、解释、总结等科学探究能力。
一、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
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高中生物实验的教学活动要从多层面展开创新,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纵观目前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部分的现状发现,在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落后的观念。教师按照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生物实验的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生物实验教学的功能和价值难以真正发挥出来,教师按照落后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生物教学活动,生物课堂上氛围枯燥,教学过程缺少趣味性、生动性,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导致生物实验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限,降低了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甚至部分学生会在生物实验的教学课堂上受枯燥、乏味的课堂环境的影响,产生对生物学科知识的厌倦心理或畏难心理,缺少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究和参与实践的动机。目前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对学生核心素养教育不足的问题,教师要立足于现状,着重改进学生主体性不足的问题,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更新落后的教学理念,改变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和不足,进一步对生物教学的体系模式进行优化。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一)注重探究式教学,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采用分组讨论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自行提出问题,然后在小组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生物实验,从而有效解决在学习中面对的学术问题。基于此,在探究式教学方式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逻辑性的知识体系,用贴近高中生思维模式的生物问题,增进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当解答生物问题的时候没有找到切入点时,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试着倒推问题,依据答案找问题。生物教师在教学时候要主动帮助学生分析内容知识,用学生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不要用成年人的观点看待问题,运用学生的思考模式帮助他们分析生物问题。由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当能够提升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完善问题设计方案,在提问过程中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教师要通过问题设计培养高中生的生物能力,积极研究生物教材,深入分析生物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习期间要多思考多提问,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融入生物问题,丰富生物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实践训练。
(二)导入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
生物学科知识和人们的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在高中生物实验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育,应从生活情境的创设角度,对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进行培育。教师要导入生活的情景和生活的事物,将生物课本中的知识衔接到学生的生活中。在实验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技能、理论知识水平进行培养的同时,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观念,提高社会责任素养,用实际的知识和经验,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可以将生活中的资源、生活化的情境,导入到生物实验的教学课堂上,使学生具备用生物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思索、探究问题的能力,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责。生物学的社会职责涵盖的范围广泛,包括健康生活、环境保护、珍爱生命,教师可以围绕着生活化的主题来创设实验情境和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依托多媒体设备,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借助多媒体设备,教师能够很好地把声音、图片、文字等不同形式载体的信息融合在一起,有效地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点以生动的方式加以呈现,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以“顶端优势”相关内容的学习为例,由于此类实验学习操作具有一定的现实困难,但是从顶芽的发育情况来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又十分必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现实中的场景同实验教学讲解结合起来,通过播放果农修剪新芽、护林工修剪树枝枝丫等视频进行教学导入,随后又通过枝丫生长的慢视频,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顶芽发育先于侧芽的成长规律,并在规律的指导下进一步探索果农修剪新芽和护林工修剪树枝枝丫的原因。此外,借助多媒体设备,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营造更加具象可感的学习氛围。
(四)注重实验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满趣味的教学内容对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尤其在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相对比较沉闷,趣味教学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将有效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要实现趣味性,一方面可以采取实验演示的方式来呈现部分奇妙的生物现象。比如,在探索“影响光合作用的相关因素”时,教师可以将同一个植物叶片放置在专业植物补光灯下、普通光源下进行对比演示,通过实验器械进一步观察植物叶片在不同强度光照下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实验进展的节奏,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相应的知识内容,特别是当两者开始出现明显变化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记录、理解。在这种讲、学、看结合的方式下,学生能够发觉学习的趣味,同时提升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则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方法,跳出教材的束缚和实验教材设计的实验操作规程,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敢于积极探索新的实验方法。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生物课堂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口头传授知识,还要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活动。这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生物课堂教学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在生物的课堂上不仅可以学习到知识,还可以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因此,教师应当充分使用实验教学方法,针对学生自身特点,设计并开展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乔桢.浅析如何让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更有效[J].读写算,2021,(34).
[2]丁靖.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