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家校协同配合,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 贾学明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研城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初中学生家校共育经典案例分析

  摘 要:本文详细介绍了笔者在教育实践中所经历的两个事件,以及事件中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分析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同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了反思,并对如何加强家校共育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加强家校共育的思路:一、采取多种方法加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二、加强对家长家庭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的培训;三、创造问题孩子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方式与情境,促进亲子交流。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家校共育 
  步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动荡,如果不及时地加以针对性的教育和疏导,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固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家庭在其中应当扮演的重要角色。只有家庭与学校密切协调配合,才能有效地防范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或阻断心理问题恶化的趋势,让学生回到生活的正轨,健康成长。本文将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分析如何加强家校共育,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共育对象:研城中学2023届5班学生F同学
  基本情况介绍:F同学,男,14岁。该同学家庭背景复杂,其母亲属于离异后再婚,与前夫育有一子,再婚后与现任丈夫生育了F同学。F同学的父亲长年在外打工,从来不管F同学的学习和生活,一直由其母亲照顾和教育。
  F同学在入校的前几周表现很普通,没有异常。但随着了解的深入和老师们的反馈,我发现他的一些问题:上课时头始终埋着,从来不关注老师上课的内容;课桌的抽屉里总是有一些女性化的玩具;喜欢与女生交往,对同性比较疏远,经常因为这个被其他同学嘲笑;穿着也有一些女性化的倾向。有了这些发现之后,我最开始并没有介入,因为我觉得这些行为表现和性格特征涉及到F同学的隐私,不能打着教育的名义去侵犯他人的隐私权。直到学校组织五四文艺演出,F同学为表演节目的事与几位男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其情绪有失控甚至崩溃的迹象。在制止冲突并批评了几位男生之后,我把F同学带到了一个安静的地方,安抚他的情绪,并委婉地告诉他,做为一个男子汉,要有阳刚之气,要有男子汉的胸怀与气度,不能太过于表现得女性化。经过开解,F同学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向我讲了他在小学时发生的一件让他很难堪的事,以至于几年过去了,他都还不能释怀。在小学三年级时,学校组织六一儿童节的庆祝活动,因为身材纤瘦的原因,班主任就让他表演一个女性的角色。当他穿着裙子表演时,遭到了同班同学的哄笑。他很难过,回家将这件事告诉了妈妈。结果他妈妈跑到学校大吵大闹了两天,非得让笑他的同学道歉。从此,他再不将学校发生的事告诉妈妈,即使他受到了欺负,也忍耐着。他变得越来越孤僻,不爱学习,不爱与男生交往,不与他人交流。这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F同学的异常表现,与他的家庭尤其与他的妈妈有着紧密的关联。他的妈妈肯定非常爱他,但并不知道如何教育他。家庭教育理念的错误与方法的缺失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于是我联系了F同学的妈妈,将他在校的表现详细地进行了介绍。在谈到F同学的女性化特征时,他的妈妈很惊讶,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没有意识到几年前她的行为给孩子造成了怎样的伤害。我给了她几点建议:首先要在生活中给孩子灌输“自己是男孩子”的意识,强化F同学的性别意识,减少他女性化的行为特点;其次,在购买衣物和生活用品时,要注意颜色和款式,体现男性特点;第三,要真诚地与孩子交流,承认自己的错误,解开孩子的心结,鼓励孩子多与他人尤其是男生交流交往。经过与家长的沟通,家校双方共同努力进行引导教育,在其后的两年多时间里,F同学的学习成绩虽然始终在班级后列,但他的行为方式却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没有朝着严重的女性化方向发展。
  F同学在初三时发生的一件事真正颠覆了我对他的家庭教育的认知,让我对他充满了同情,也深刻地了解了他发展到现今这种状况的最深层的原因。初三阶段面临升学,很多家长对此非常焦虑。F同学的妈妈也是如此,甚至犹有过之。她有着强烈的望子成龙的心理,但却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缺乏清晰的认知,总要孩子努力考上普通高中。但F同学对学习早已没有兴趣,有时甚至将手机到学校,偷偷地在课堂上玩。这种现象多次发生后,我决定请家长到校共同教育,但F同学却非常抗拒,甚至以辍学来威胁。经过深入地交谈,我才了解到原因。原来,他的妈妈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但凡在学校犯了错误,被请了家长,他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至少要在坚硬的地砖上罚跪两个小时。想着那情景,我就有点不寒而慄,这样的爱可能并不比溺爱更好,对孩子心理的摧残可能更甚于溺爱。我没有请他的妈妈到学校来,但却背着他进行了一次家访。在家访中,我明确向他的妈妈指出她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当,告诉她这样的教育只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学校生活和学习产生恐惧,还会对亲子关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适当的体罚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但一旦过度,带来的只会是伤害。同时,对孩子要有正确的认知,期望值要适当,不能要求孩子去达成他根本就达不成的目标。我还建议她加强亲子之间的与交流,多听听孩子的心声,明白孩子的需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同时,我不由产生了自责和遗憾。如果我能更早地了解F同学所遭遇到的一切,那他可能会少受很多的委屈,心理方面可能也会更健康一些。但时间不可能倒流,我也只能将这件事作为我教育生涯的一个深刻教训,时时用以警醒自己,鞭策自己。
  F同学已经毕业离校,即将开启一段新的生活。但与他共处的三年时间所经历的种种,却足以引发我们对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如何协调产生合力的思考。初一时,师生刚刚接触,每个孩子在老师心目中都是一张白纸,没有清晰的认知,只有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接触了解,孩子们的性格、特点、不足才能一一展现在教师面前。但这么一段时间,却有可能让孩子原本小小的缺点不断扩大,最后发展成为影响一生的问题,比如手机问题,比如早恋现象,不一而足。那么,在心理健康方面,如何加强家校共育从而产生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采取多种方法加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使家校之间信息透明。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核心,孩子的成长与班主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但班主任如何才能尽快地了解每一个孩子?这就需要家长的协助。家长应该通过适当方式将自己孩子的优缺点、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身体与心理缺陷等等告知班主任,使得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时有一定的依据。如对内向的孩子和外向的孩子,教育的方式和语言就存在极大的差异,不恰当的方式会让孩子受到伤害,导致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同时,班主任越早了解孩子的问题,对孩子的教育越有针对性,就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现代社会家校沟通的方式有很多,基本的方式如家长会、微信等。聪明的家长甚至可以写一封全面介绍自己孩子的信发给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以求教师能尽快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二、加强对家长家庭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的培训。很多家长有一定的家庭教育的常识,但面对青春期剧烈变化中的孩子,他们却没有更多更科学的方法。当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自己却无力纠正时,他们往往会采取简单而粗暴的方法——体罚。而这种方法带来的却更为严重的负面效果:孩子越来越叛逆,家长越来越无助。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用多种方式对家长进行相关的培训,如开办家长咨询室,定期向有需求的家长开放;也可向家长推荐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要求家长认真研读;利用班级微信群发送家庭教育相关的推文等。只有家长成为有教育智慧的家长,家庭教育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创造问题孩子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方式与情境,促进亲子交流。有很多家长有这样的感慨:孩子越来越听教师的话,对家长却是百般的不耐烦。我们不妨利用这一点,将学校变成亲子之间情感的纽带或者亲子冲突的缓冲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置亲子交流室,创造一个温馨的氛围,让孩子放下心中的敌意与戒备,向家长敞开自己的心扉;而家长可以扮演倾听者的角色,也可以进行自我批评,以求得孩子的理解与谅解。
  总之,现今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应该是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双向奔赴,只有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教育才会有更好的未来,学生才能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