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立足小组合作,提升学科素养
【作者】 胡晓洁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第五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2022版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出台,对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提出了明确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既能保证学生开展充分的自主学习,又能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前、课中、课后活动全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确保课标落地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学科素养
2022版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因此,我们必须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特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历史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历史课程标准》还强调:“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课标要求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这是对初中历史教师的严峻考验。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自主预习,培养阅读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能否顺利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是前提。常规的做法是编制导学案,让学生对着教材进行知识点的填空。这种做法的好处是知识点覆盖面广,学生能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缺点是学生不易形成对教材各子目间逻辑关系的认识,无法建构知识体系。新课标要求:“要注重对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从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教材,概括所学内容入手”,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预习要求任务化,将知识点填空调整为“梳理本课大事年表、”“绘制时间轴”(七年级);“绘制本课思维导图”、“概述本课各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八、九年级)。这种调整,学生需要从教材文字叙述中去提取关键词、关键句,首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制作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时间轴,编写简要的历史大事年表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并初步学会分析重要史事间的因果关系。自主预习任务的调整,对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这两大核心素养的初步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前对学,进行预习检测
初中阶段历史课程的周课时数仅为2节,但教学内容繁多,因此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十分宝贵。课前三分钟也成为我们历史教师施展拳脚的舞台。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每小组为6人,我们可以将其结成3个互助对子。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首先互相检查预习任务完成与否;接着开展对学,探讨彼此答案的异同,并标注疑问点,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和参与小组讨论。教师此时的重点是快速进行浏览检查,发现共性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为了持续刺激学生的课前对学,还可以把预习检测的方式设计为利用平板开展单项选择题的练习,检查预习效果,开展小组PK。
三、课中讨论,提升核心素养
我们可以将课中的小组讨论、展示作为突破口,重点强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以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为例,新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因此,在给学生提供充分史料(包括文献史料和图片史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
首先展示下图,根据这两幅图,学生比较容易得出“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这一结论,教师再引入“生产力”这一概念,学生就可以直观感受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通过文献史料“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各派学说的百家争鸣,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商鞅变法与秦国(朝)崛起与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去认识商鞅变法的背景,学生能够初步形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唯物史观;通过图片和三则文献史料“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志》)“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汉书·地理志》)“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王充《论衡·书解》)去理解去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意义和作用。小组讨论中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方式,可以解决学生材料信息提取不完整、对事物看法单一等问题;小组讨论中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有利于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提升;小组讨论后的交流与展示,学生尝试着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有利于培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而对商鞅变法意义的认识,又有利于滋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课后独学,构建知识体系
课堂上小组讨论和展示容易成为“优秀者的舞台”,后进生成为旁观者,知识不能真正过手,能力的提升也非常缓慢。因此,课后的独学反思,是有效的解决手段。为了避免作业的机械重复,也为了帮助全体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我们可以将课后作业布置为对预习时绘制的时间轴、大事年表、思维导图进行完善,帮助其再次回顾当堂课的主要内容,梳理逻辑关系,进行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整理归纳的习惯。这也有利于学生初步把握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立足时空,运用史料,认识历史,形成唯物史观,涵养家国情怀”。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每一名历史教师的使命,我们将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温春苗.小组合作学习在义务教育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石嘴山市第七中学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21
[3]王金娜.小组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为例[D].河南大学,2022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学科素养
2022版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因此,我们必须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特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历史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历史课程标准》还强调:“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课标要求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这是对初中历史教师的严峻考验。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自主预习,培养阅读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能否顺利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是前提。常规的做法是编制导学案,让学生对着教材进行知识点的填空。这种做法的好处是知识点覆盖面广,学生能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缺点是学生不易形成对教材各子目间逻辑关系的认识,无法建构知识体系。新课标要求:“要注重对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从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教材,概括所学内容入手”,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预习要求任务化,将知识点填空调整为“梳理本课大事年表、”“绘制时间轴”(七年级);“绘制本课思维导图”、“概述本课各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八、九年级)。这种调整,学生需要从教材文字叙述中去提取关键词、关键句,首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制作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时间轴,编写简要的历史大事年表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并初步学会分析重要史事间的因果关系。自主预习任务的调整,对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这两大核心素养的初步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前对学,进行预习检测
初中阶段历史课程的周课时数仅为2节,但教学内容繁多,因此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十分宝贵。课前三分钟也成为我们历史教师施展拳脚的舞台。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每小组为6人,我们可以将其结成3个互助对子。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首先互相检查预习任务完成与否;接着开展对学,探讨彼此答案的异同,并标注疑问点,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和参与小组讨论。教师此时的重点是快速进行浏览检查,发现共性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为了持续刺激学生的课前对学,还可以把预习检测的方式设计为利用平板开展单项选择题的练习,检查预习效果,开展小组PK。
三、课中讨论,提升核心素养
我们可以将课中的小组讨论、展示作为突破口,重点强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以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为例,新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因此,在给学生提供充分史料(包括文献史料和图片史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
首先展示下图,根据这两幅图,学生比较容易得出“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这一结论,教师再引入“生产力”这一概念,学生就可以直观感受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通过文献史料“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各派学说的百家争鸣,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商鞅变法与秦国(朝)崛起与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去认识商鞅变法的背景,学生能够初步形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唯物史观;通过图片和三则文献史料“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志》)“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汉书·地理志》)“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王充《论衡·书解》)去理解去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意义和作用。小组讨论中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方式,可以解决学生材料信息提取不完整、对事物看法单一等问题;小组讨论中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有利于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提升;小组讨论后的交流与展示,学生尝试着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有利于培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而对商鞅变法意义的认识,又有利于滋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课后独学,构建知识体系
课堂上小组讨论和展示容易成为“优秀者的舞台”,后进生成为旁观者,知识不能真正过手,能力的提升也非常缓慢。因此,课后的独学反思,是有效的解决手段。为了避免作业的机械重复,也为了帮助全体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我们可以将课后作业布置为对预习时绘制的时间轴、大事年表、思维导图进行完善,帮助其再次回顾当堂课的主要内容,梳理逻辑关系,进行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整理归纳的习惯。这也有利于学生初步把握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立足时空,运用史料,认识历史,形成唯物史观,涵养家国情怀”。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每一名历史教师的使命,我们将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温春苗.小组合作学习在义务教育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石嘴山市第七中学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21
[3]王金娜.小组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为例[D].河南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