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李 强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永兴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近年来,初中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教学,深化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本文通过深入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有效渗透到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达到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渗透
  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和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观念至关重要,心理健康目标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老师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目前,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完全结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过程亟待完善。
  一、基于理论知识,深入感知体育课程。
  对于初中体育的教学,感知能力主要是学生给予外界刺激实际反应速度和神经肌肉协调水平以及判断技能,对这些事物做出的感应,调动学生自身的体育运动细胞。但是感知能力是人类的基本属性,按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调查学生存在的特殊性,帮助学生分析适合自己运动的体育项目,突破学生感知能力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基于理论知识开始学习,动静结合,不断认知体育和认知自我。
  体育教师要树立学生体育和健康之间的思想,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视频等,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引进讨论,促使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掌握体育和健康的内在关联,立足于体育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意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教师组织学生对体育项目进行科学化选择,给学生渗透体育知识的简单动作和细致性动作,带领学生训练以运动量为主的体育运动,保证学生内化体育结构知识,做好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除此之外,对于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师要组织学生认知自身的运动机能特征,涉及肢体动作的反应、手指指法训练、腿部步伐转变和跳跃等项目,促使学生内化神经树之间存在的关联,提升自身体育运动技能。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游戏或者竞赛的活动组织学生感悟体育运动技巧,促使学生从各个角度上了解体育,增加对体育知识的喜爱,为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便利条件。
  二、丰富活动形式,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活动是缓解心理压力和调整心理状态的有效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丰富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在交往中会有各种情感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体验也会更加丰富,这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认知和自我认识。在充分的活动中,学生可以暴露自己的优点和弱点,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体育活动中释放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三、坚持因材施教,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针对初中生在体育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当心理问题与行为问题展开的精神辅导活动,必须要对学生有一定的精神刺激才能产生教育效果。但是,初中生的成长环境十分复杂,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存在同样的心理问题,且有着同一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并不一定有着相同的问题成因。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该认真、全面、细致观察每一个初中生,坚持因材施教,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保护初中生的身心健康。
  我们班有几个学生每次都在体育运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运动才能,但是有时候却过于逞强,完全忽视了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且不能接受失败与挫折。面对这部分学生,笔者认真向他们分析了根据个人身体素质科学参与运动练习的重要性,希望学生可以稳扎稳打,不要操之过急。但是,这些学生一开始并不听劝,反而会在课后休息时间加大训练强度,生怕自己落后于人。直到后来,这些学生的身体遭受了严重的运动损伤,不得不正视自己的运动能力。于是,笔者再次强调了科学锻炼的重要性。但是,为了避免打击学生自信,使其一蹶不振,笔者也认真分析了每一个学生的运动优势。比如,如果学生耐力较好,笔者会突出他们在长跑训练中的积极表现,让学生明确了解自己的可取之处;如果学生跳跃能力较少,那么笔者便会在跳远、跳高等运动项目中给学生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促使学生重燃运动热情,等等。这就可以让学生们在运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避免学生损伤个人身体,还能保护学生的积极运动心理,切实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四、强化安全常识融入
  不恰当的运动方式会给人带来身心两伤害,致使学生可能不敢再运动。因此,老师在教学时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锻炼方式,普及体育常识,上学生运动之前要执身,做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并自重点强调避免运动捐伤的知识,懂得保护自己。这样便增强了防护意识,避免伤害,使得做准备活动逐渐发展成习惯,心理压力也会相应减少。
  五、在体育课中多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增强学生之间情感
  现在很多初中生不仅仅存在自卑的问题,而且很多学生之间的沟通也逐渐变少,特别是现阶段电子设备的引进,更多的学生都是喜欢通过电子设备来打游戏,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就逐渐的变少了,导致很多学生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喜欢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在体育课堂中多设置一些合作的体育活动,并通过这些体育活动来改变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中多让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让学生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在日后的社会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企业看重招聘人员的不仅仅是其自身的专业能力同时还注重各个方面的素质,特别是合作能力。因为企业想要发展就会接手一些大的项目,这些大项目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完成不了的,需要小组各个成员的相互帮助才能完成,因此这就非常看重工作人员的合作交流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在体育课堂中教师便需要逐渐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多设置一些合作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可以逐渐感受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进行体育锻炼。例如:在初中的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接力赛跑”这个活动,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情况将男女穿插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进行200米接力赛,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倾尽全力夺得比赛的胜利,对于最后赢得比赛的小组教师可以给予其相应的奖励。而对于没有赢得比赛的小组,教师需要让其总结失败的原因,同时要鼓励学生下一次努力,通过这种模式就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可以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除了接力赛,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置多样化的合作项目,例如:三人跳、打羽毛球、篮球比赛等,进而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六、积极沟通,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评价任务
  评价成为教学中一项关键环节,然而在以往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往往倾向于总结性类型的评价方式,也就是按照动作技巧对学生加以成绩点评,缺少学习态度的评价内容,会影响到学生对体育的参与程度,降低学生运动热情。所以教师要科学的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的评价内容,选取过程性评价以及总结性评价和定性与定量评价模式,切合实际的体现出评价优势,不断提升评价活动的客观性。比如教师可以在户外延伸活动中,基于素质培养的主题给学生创建档案,注重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涉及到学生和其他学生之间的配合程度以及身体素质发展效果等,之后教师给予客观性评价,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给出建议,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思想心态,提升学生体育运动水平,凸显初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效果。
  从以下可以看出,要将心理健康教首在初中体首和健康课程教学中进行渗诱,教师在教学付程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学氛围,将小理健康教学融入到初中体首教学活动中。随着初中体音和健康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要将体首教学和心理健康教学高度结合,使得学生在身体表质提升的同时,强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分析和探索,促进心理健康教学手段的创新,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