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基于任务群的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

【作者】 冷如冰

【机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大单元教学就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模式与学习方式的一种尝试,任务设计是大单元中重要的一块,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多维整合,需要教师全面分析教材,灵活整合教材,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学习任务群”,让教材的内容具有“弹性化”和“框架式”特征。
  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和应用系统。
  一、大单元教学的必要性
  核心素养时代,大单元教学成为必然的趋势,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单元教学方案的规划。通过一个个单元,有效整合学科知识,连接知识点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建立学习内容与真实情境之间的关系,打通知识学习与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连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强化学用结合与知行合一,实现深度学习与意义学习。
  大单元教学站在语文育人的高度,凝练单元主题,整合目标内容,解决“只见工具,不见人文”的问题。
  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出台,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但在课程具体实施中,三维目标常被分为三条目标,这种加法思维让人文性和工具性成为割裂的两个部分。
  统编本语文教材实施之后,语文要素受到了高度重视。一项调研数据表明,98% 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围绕语文要素展开,人文主题只是在结课时提及,导致知识目标实实在在,人文目标飘飘忽忽,人文性与工具性“两张皮”的问题仍普遍存在。
  语文学习任务群思想指向语文育人的终极目标,努力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转型的重要标志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首先我们要用单元的大主题统整三维目标。单元大主题并不等同于人文主题,是可以统筹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多重学习目标和丰富学习内容等诸多方面的统一体,大主题的凝练可以“提领而顿”,将语文学习从“技术主义”等教学误区中解放出来,以此破解“只见工具,不见人文”的困境。
  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识字单元,编排了“天地人”“金木水火土”等汉字。如此编排,“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留给孩子们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温儒敏)如何帮助小学生留下对母语美好的“原初感觉”,将文化基因融入儿童的血脉之中呢?教学设计的关键是体现语文承载文化,又从属于文化的学科属性。新教学团队的教师们设计了“中国人,方块字”这一单元主题,整合学习内容,以“我认识'人'了”、“人”在天地间”、“我会读儿歌,写汉字”三个子任务,实现多重教育价值。
  “中国人,方块字”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学习祖国的文字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天然使命;建构了“汉字是方块字”的形象感知和审美启蒙;建立了象形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联;树立了“我是中国人,我学方块字,我爱方块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认识“人”,再到认识“天地”,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二、设计具有真实意义的情境任务,建立儿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解决“学用疏离”的问题
  基于任务群思想的大单元不是几篇课文的集锦或碎片化知识的组合,也不是按照一个一个知识点去组织教学,而是在素养型目标引领下,设计真实情境中的大任务,再造新的学习流程,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儿童真切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现实意义,解决长期存在的“学用疏离”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三、大单元中的情境任务的特点
  一是贯穿性,整个单元的教与学都发生在一个情境之中,而不是一个教学片段中运用的小情境;二是真实性,是真实的生活情境或语文学习情境,而不是拟真的或虚假的;陆志平先生在《七问语文大单元》一文中提出,单元语文学习情境,可以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当下的生活,从“个人生活、公共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日常生活、文学文化生活、跨学科学习”等不同角度考虑创设;三是发展性,情境中必然包含语文学习任务。
  要创设“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其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杨向东),帮助学生在熟悉而有挑战性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感受语文学习“社会性”的本质价值,激活“学语言、用语言”的内驱力,并在运用语言文字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综合提高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学习语文就要用语文的方式做事,素养导向下的语文实践方式,从过去的听、说、读、写进阶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更凸显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
  要想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改变灌输式、模式化的教学误区,最关键的是要以学习目标为指引,依据学习内容,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学习行为,并以学生的学习行为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用语文的方式主动做事,更要正确、持续、深度地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