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学科微课程对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赵海鹰
【机构】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关键词】
——以课例五年级《寓言的密码》的教学为例
作为学校,开齐、上好国家课程,是基本任务。但是国家课程统筹面广,难以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实际,难以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差异,更不能有效地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基于我校所在的区域优势、生源家庭教育环境等基础进行了语文课程微课程,对国家课程进行二度开发,用学科课程统整来优化目前的课时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中聚集更多的能量,做到不仅不削弱国家课程的核心价值,坚守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同时能给儿童更多的时间,更多的选择,达到必修课更精道,选修课更自主,教学过程省时高效,新鲜有趣的目的。
课程论专家王荣生说:“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创生。我校学科课程统整蕴涵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
一、巧妙联结,精选内容
师:前两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第8课《成语故事》和第10课《伊索寓言》,大家已经通过比较感受到东西方寓言的不同魅力,并尝试用西方寓言结尾处那种精炼的语言去概括提炼中国寓言的寓意,感悟到寓言中蕴藏的智慧。
师:那这样的智慧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寓言故事中有一个密码,那就是对比,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幽默的意味,并让寓意更加耐人寻味。
【设计意图:无论是东方寓言还是西方寓言,都有着深刻的寓意、智慧的叙述,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有些寓言由于故事生动、寓意贴近儿童的生命与生活,成为儿童喜闻乐见的阅读资源。但是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事物表面的现象容易认识,而文字背后潜藏的寓意却难以准确概括提炼。】
二、找到密码,精选策略
师:我们再次《滥竽充数》《牧童和狼》,运用快速浏览的读书方法阅读,看看这两则寓言故事中哪些地方让你发现了对比?请画出来。
生:找出对比。
师:通过对比,你读懂这两则寓言是要表达怎样的寓意?
师:比较两则寓言的阅读报告,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在情节安排上,他们又有什么共同点?是的,落差感越大,越能启发我们思考原因所在,寓意也就更加深刻。祝贺大家,你们找到了寓言的一个密码,那就是“对比”。当我们找到了对比,潜藏在文字背后的寓意就跃然纸上了。
归纳学法:浏览寓言→找出对比→得出寓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比对,求异,多元的思维训练中让学生感知寓言中对比的价值,使学生的思维抵达寓意的岸边。通过及时小结学法,让孩子的阅读思维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发散到概括的历程,形成阅读寓言的策略。】
三、运用策略,理解寓意
师:现在我们就用这样的阅读策略浏览两则寓言:《守株待兔》《运盐的驴子》《松鼠和松鸡》。
生:完成阅读记录表。
《守株待兔》
生交流:在练习4,有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寓言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对比是什么?寓意是什么?
师小结:你们关注到了种田人前后态度的对比,得出了寓意。
学生语言实践,深化寓意:如果我就是那个种田人,你想对我说点什么?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这则寓言的密码,找到了对比,得出了寓意。
《松鼠和松鸡》
生交流:这则寓言中的对比是什么?寓意是什么?
学生语言实践:如果你是松鼠,你以后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松鸡,说说你的体会。
师小结:你们站在不同的角度说出了自己受到的启发。著名作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个大魔袋,里面装的东西比袋子大得多,看来他说的没错。
师指导比较:现在咱们把这几则寓言的阅读报告放到一起来看看,还可以联系前面两则的阅读报告单。
师:他们的寓意各不相同,但从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师总结:老师读了400多则寓言,我发现大约有60%的寓言都采用了对比的情节设计,所以我们掌握了这个阅读寓言的策略,会帮助我们读懂这类寓言。
【设计意图: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这几篇寓言,采用的是相同的对比手法,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去读寓言,由点及面,由面到体,思维逐渐开阔,从而实现单篇精读做不到的求异、丰富、互补等多元的思维训练,多角度的延展,找到这类文章的阅读密码。选文《滥竽充数》《牧童和狼》《守株待兔》《运盐的驴子》《松鼠和松鸡》中有单主人公前后结果对比的,也有双主人公品格对比的;有主人公是人物的,也有主人公是有动物的;有中国寓言,也有西方寓言,关注了多视角、多层面、避免单一化。丰富的角度更加呈现出丰富的文本价值。而在阅读的过程中,精心安排了语言实践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寓意,培养语言能力。】
四、活用策略,发展语言
1.指导续编《披着羊皮的狼》
师:寓言中的对比,这个密码除了能帮助我们读懂寓言,还有更大的用处呢!
(出示《披着羊皮的狼》)第二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你根据老师提供的寓意,然后利用“对比”的表现方法,猜一猜故事情节的发展。
师:你们都运用了对比的创作手法进行了续编,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么写的?
2.指导创编《口渴的乌鸦》
师:请你根据开头,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口头创编寓言故事。
指导交流后评价:分享你创编的故事,其余同学用掌声来为他打分。评选出“寓言大王”。
【设计意图:在找到了阅读这类寓言的密码之后,让学生根据寓意运用“对比手法”设计情节。先续编再创编的梯度练习,就如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一样,强化了学生对“对比”的理解,内化了阅读策略,行走在这类寓言的文理之上。】
五、总结提升,渗透下一模块
今天我们找到了寓言的一个密码,感受了寓言中对比的精妙。那这个密码是不是能帮助我们读懂所有的寓言呢?(出示:《画龙点睛》《狐狸和葡萄》)
下一节课,让我们再去寻找寓言中更多的密码。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教会学生阅读策略,并引导他们走进更广阔的阅读生活。通过“话题引领、多文阅读、多元统整、寻求共识”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紧扣议题,在组文中展开阅读、思考、讨论和交流,经历多元解读、求同比异,充分挖掘个人认知基础,师生在共读课文中共享阅读的智慧。】
微课程经验启示和思考:
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演讲《论教育》中有这样的话: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忘掉的”是具体的内容,知识等,而“留下来的”则是核心素养。留下来的越多,经过积累、叠加、沉淀、转化,则核心素养越来越稳定越来越丰厚。好的小学语文课程应当将学生带到学习的告诉公路入口处,接触不同的风景,给予学生带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动的书包。立足学科又着眼培养有境界、会思考、能行动的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二十多年前,曾经把整册的生字放在开学第一周尝试教完的实验,我们也曾近每篇课文拓展一个文本细读,最后实验都不了了之。我们明白,实验并不一定的成功的。因此,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坚持两基:“基于教材”“基于学生”,原因很简单,教材是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载体,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编排的,有明确的指向和目标。基于教材,就是要保证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规律有一个科学的观照;基于学生,就是寻找适合不同地域、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以学生为本,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学力,延展学生学的宽度和长度,为儿童需要而设计,为儿童的发展而创造,让学生站在学习的中央。
语文微课程不是静态的文本,而是动态的生长过程。说到底,还是教师课程,语文教师的自身格局决定所实施的课程格局。课程该成为教师的教育自觉,以课程而立,还需要再深入些,再深入些。我们相信,只有在行动路上,才有可能遇到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