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浅析
【作者】 李松娥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对于一名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课,对于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过程当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何才能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教师的一个任务。而小学学习的主要场所便是在课堂上,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教师要尽可能的在课堂上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以及根据教师多年的教师经验总结来提高学生在课上学习数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经验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创新,因为小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地点,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教师要尽可能的通过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逐步培养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等等,学生的许多能力都是要逐步培养的,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但相信改变了传统的在课上时教师只是教授学生一定的知识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之后,相信课堂效果也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一、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数学课本材料的实用性
从学生日常的买菜、买学习用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因此,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想到所讲知识与哪些生活的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尤其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生活中到处与数学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做到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就替代乏味的课本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知识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总之,数学教学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我在教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参加校园的植树活动,植树的路线老师已经画好了,现在我把同学们分成三组,小组长负责栽树,每个组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第一组同学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6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5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讨论、计算,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充分发挥教师“导”的角色作用
大家知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那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又是参与者、合作者的教师既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能不喧宾夺主,也就是说,教师的任务就是做好一名“幕后导演”,而不是舞台上的“演员”。如小学一年级教材中数学活动课《统计》一章的教学任务就是“能达到让学生了解统计图表及统计在日常中的应用,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还指出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中找到自己的发现”。针对这一要求,教师这个幕后’'总导演”可以先创设一个情境,如今天班里要搞一次元旦联欢晚会,需要准备一些食品,像水果、瓜子、糖块等,因为不清楚每个同学的喜好,所以选一部分同学做代表,把自己喜欢的水果用粉笔画在黑板上。情境出来了,下一步需要进入学习的内容了一一分类归纳和统计,即有多少人喜欢某一种水果,比如喜欢香蕉的有多少人,喜欢西瓜的又有多少人等,然后绘制一个简单的统计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懂得了统计的步骤、统计的用途和统计图表的做法。这样的引导,同学们觉得自然、轻松、实际。学生们有兴趣了,掌握了统计方法,接下来再继续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进行统计,自然效果显著。类似这样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引导作用的例子很多。例如,学习了《数字的认识》之后,可以启发学生去学校各处找一找哪里有什么事物或者看看各个年级和班里有多少同学,各个科目有多少位任课教师等等,加强对数与物的对应及认识,学生将来辨别事物更加清晰:在学了《加法和减法》后,找一找周围哪些事物可以进行加减,如每个班有多少个男同学和多少个女同学,加起来一共班里多少人等,从而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了《应用题》和《平均分》之后,找找身边有哪些同类应用题和平均分现象,尝试除法的运用。这样慢慢学生养成习惯,就不再满足于有人引导,而是会自发的形成数学思维,自觉地去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强化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四、探索创新评价,体验创新快乐
教师在上课时少不了学生的配合,学生的意见其实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对待某一科目上可能存在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教师也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教学互促的平台,学生的意见可能对于今后的教学进度、教学方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积极汲取学生的意见,对于教学效果也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在平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当中,也会产生一些有助于相互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上,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免会有回答错误的时候,因为数学确实是对准确性要求比较高的。教师此时的一句鼓励和指点,就极有可能会改变学生对于数学的看法,回家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师批改作业时,也经常会看到学生们解题时的奇思妙想,有些解题方法是相对来说比较新颖的,教师如果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对应的肯定,那么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方面也许就会多下一些功夫。所以这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评价并不是完全没有效果的,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是非常能够采取这种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使用时也应因教材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因教学环境而异、因教师而异,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不存在教学方法上的百宝箱。”我们虽然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法、教学模式,但并不主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方法“单一化”、“模式化”。教学模式只是创造的依据,关键是从整体上把握其要义,取其“神”而舍其“形”,要依据不同的制约因素来选择和优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经验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创新,因为小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地点,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教师要尽可能的通过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逐步培养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等等,学生的许多能力都是要逐步培养的,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但相信改变了传统的在课上时教师只是教授学生一定的知识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之后,相信课堂效果也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一、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数学课本材料的实用性
从学生日常的买菜、买学习用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因此,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想到所讲知识与哪些生活的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尤其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生活中到处与数学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做到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就替代乏味的课本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知识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总之,数学教学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我在教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参加校园的植树活动,植树的路线老师已经画好了,现在我把同学们分成三组,小组长负责栽树,每个组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第一组同学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6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5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讨论、计算,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充分发挥教师“导”的角色作用
大家知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那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又是参与者、合作者的教师既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能不喧宾夺主,也就是说,教师的任务就是做好一名“幕后导演”,而不是舞台上的“演员”。如小学一年级教材中数学活动课《统计》一章的教学任务就是“能达到让学生了解统计图表及统计在日常中的应用,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还指出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中找到自己的发现”。针对这一要求,教师这个幕后’'总导演”可以先创设一个情境,如今天班里要搞一次元旦联欢晚会,需要准备一些食品,像水果、瓜子、糖块等,因为不清楚每个同学的喜好,所以选一部分同学做代表,把自己喜欢的水果用粉笔画在黑板上。情境出来了,下一步需要进入学习的内容了一一分类归纳和统计,即有多少人喜欢某一种水果,比如喜欢香蕉的有多少人,喜欢西瓜的又有多少人等,然后绘制一个简单的统计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懂得了统计的步骤、统计的用途和统计图表的做法。这样的引导,同学们觉得自然、轻松、实际。学生们有兴趣了,掌握了统计方法,接下来再继续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进行统计,自然效果显著。类似这样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引导作用的例子很多。例如,学习了《数字的认识》之后,可以启发学生去学校各处找一找哪里有什么事物或者看看各个年级和班里有多少同学,各个科目有多少位任课教师等等,加强对数与物的对应及认识,学生将来辨别事物更加清晰:在学了《加法和减法》后,找一找周围哪些事物可以进行加减,如每个班有多少个男同学和多少个女同学,加起来一共班里多少人等,从而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了《应用题》和《平均分》之后,找找身边有哪些同类应用题和平均分现象,尝试除法的运用。这样慢慢学生养成习惯,就不再满足于有人引导,而是会自发的形成数学思维,自觉地去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强化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四、探索创新评价,体验创新快乐
教师在上课时少不了学生的配合,学生的意见其实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对待某一科目上可能存在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教师也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教学互促的平台,学生的意见可能对于今后的教学进度、教学方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积极汲取学生的意见,对于教学效果也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在平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当中,也会产生一些有助于相互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上,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免会有回答错误的时候,因为数学确实是对准确性要求比较高的。教师此时的一句鼓励和指点,就极有可能会改变学生对于数学的看法,回家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师批改作业时,也经常会看到学生们解题时的奇思妙想,有些解题方法是相对来说比较新颖的,教师如果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对应的肯定,那么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方面也许就会多下一些功夫。所以这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评价并不是完全没有效果的,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是非常能够采取这种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使用时也应因教材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因教学环境而异、因教师而异,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不存在教学方法上的百宝箱。”我们虽然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法、教学模式,但并不主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方法“单一化”、“模式化”。教学模式只是创造的依据,关键是从整体上把握其要义,取其“神”而舍其“形”,要依据不同的制约因素来选择和优化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