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基于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
【作者】 陈 秀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永兴镇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为了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落实“双减、双新”要求,分析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初中化学教学,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厚植家国情怀,优化实验教学,加强探究实践活动。同时基于新课标,探索设计与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一体化教学评,通过先进信息化教学,鼓励小组合作,优化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积极开发合理的社会资源,提升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双减;双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要求围绕核心素养展开,要建立起一个新的概念,并用它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发展科学思维,增强创造力;体验科研,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科学的态度和责任感。因此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如何落实“双新”,本文对初中化学提质增效措施做出了深入研究。
一、双减、双新提出的意义
“双减”工作的重点是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少课外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素质,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速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建设步伐,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对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提升。”
二、当前初中化学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不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改革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更高的要求。在以往教学过程中,由于应试化教育理念仍然影响着课堂教学,学生在一成不变的教学体系中容易形成麻痹思想,并未处在最佳学习状态,不但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同时也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排斥。这会导致核心素养的培养难以得到有效落实。而“双减”政策在强调减负的同时,也要求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所以借助学习探索“双新”,让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的同时,重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有助于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不能与时俱进
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自身的知识水平不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同时对“双新”研读不深入,不能准确地把握新课标。很多教师往往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在“双减”背景下,根据“双新”去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对策。
三、巩固双减,落地双新,积级探索多样化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优化实验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在化学课中,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提高化学课的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在讲授《空气》这一课时,要学生想一想,为何烧杯里的水会倒回到集气瓶,不是刚好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实验,观察现象再讨论,通过构建思维模型,让学生可针对同一类问题进行思考,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二)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厚植家国情怀,加强探究实践活动
教育部在部署此次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时,对其提出了更强的创新意识,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创新个性的培养上,并指导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化学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科实践和综合性学习,重视在“做中学”,使学生积极参加学科探索,重视创造真实情景,提高他们认识现实世界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我们国家的太空站进行“天宫课堂”,探索航天员所需要的一部分水分与其呼吸所生成的CO2的回收。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们要注意创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中国力量,增强民族自信,实现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三)教育信息化,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活动时,为切实达到提质增效的目标,教师可尝试着引入一系列相关网络资源,以此对教材内容做出补充说明,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细致地了解所学知识,又能够增强化学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入新课。例如,在“燃烧与灭火”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荒岛余生》电影呈现男主第一次生火失败,让同学们思考男主生火失败的原因,第二次男主在满足燃烧三个条件时,最终成功生火。如在“原子”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一个男孩和他的原子》,这部电影是用以数十个“碳原子”为主要主题的扫描轨道显微镜,用一幅静止的动画来展示,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掌握整个课程的知识点。
(四)鼓励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可以体验更多的思维碰撞、模型思考以及尤为重要的反馈回报,将困难的问题拆解化、一般思路模型化,以形成更多的头脑风暴来突破最近发展区,从而达到下一阶段的发展水平。
(五)优化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习的重点是思考,而深刻的思考源自于有效的提问。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的原因可能有哪些?(2)怎么去除氯化氢气体?(3)怎么检验氯化氢气体是否已除尽?
(六)合理开发社会资源,构建高品质探究
目前,中学化学实验课程的现状是缺乏有效的实验教学手段,实验课程的内容大同小异,实验经验不足,实验效果差。某些环节使学生缺少自我激励,很难实现化学素养的成长。当前学校所能够提供的实践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非常重要,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观察和思考化学的应用,引导学生从真实案例中学习化学知识。例如,在“金属与金属材料”的教学中,教师构建生活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五金店、铝合金门店去,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技术为实际生活带来的诸多良性影响,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重视化工生产类情境应用,可以让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熟悉、强化工业生产背景与流程,平时教师可从生产、生活中选取与化学相关的素材融入教学中,如化工生产流程,废水、废气的处理等,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基于新课标,设计与实施素养导向的一体化教-学-评
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过程作为重点,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增值进行重点关注,运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来对其进行计算,并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估,以此来发挥增值评价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总之,以“双减”政策推进初中化学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课程理解、学科理解、学科教学知识、评价知识等方面都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实践中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的探讨,让自己的教学在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上进行,推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专业发展,这样才能切实地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小敏;阳科峰;张艳荣?《“双减”政策有效落实的潜在困境与应对策略——兼论公共在线教育服务体系建设》[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胡久华;王磊《2022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及挑战》[J].教师教育学报
[3]胡久华;王磊?《2022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及挑战》[J].教师教育学报
[4]郑长龙;迟铭《从理念看变化:《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析》[J].教师教育学报
[5]胡久华《2022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及挑战》[J].教师教育学报
关键词:双减;双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要求围绕核心素养展开,要建立起一个新的概念,并用它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发展科学思维,增强创造力;体验科研,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科学的态度和责任感。因此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如何落实“双新”,本文对初中化学提质增效措施做出了深入研究。
一、双减、双新提出的意义
“双减”工作的重点是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少课外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素质,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速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建设步伐,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对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提升。”
二、当前初中化学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不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改革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更高的要求。在以往教学过程中,由于应试化教育理念仍然影响着课堂教学,学生在一成不变的教学体系中容易形成麻痹思想,并未处在最佳学习状态,不但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同时也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排斥。这会导致核心素养的培养难以得到有效落实。而“双减”政策在强调减负的同时,也要求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所以借助学习探索“双新”,让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的同时,重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有助于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不能与时俱进
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自身的知识水平不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同时对“双新”研读不深入,不能准确地把握新课标。很多教师往往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在“双减”背景下,根据“双新”去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对策。
三、巩固双减,落地双新,积级探索多样化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优化实验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在化学课中,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提高化学课的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在讲授《空气》这一课时,要学生想一想,为何烧杯里的水会倒回到集气瓶,不是刚好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实验,观察现象再讨论,通过构建思维模型,让学生可针对同一类问题进行思考,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二)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厚植家国情怀,加强探究实践活动
教育部在部署此次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时,对其提出了更强的创新意识,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创新个性的培养上,并指导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化学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科实践和综合性学习,重视在“做中学”,使学生积极参加学科探索,重视创造真实情景,提高他们认识现实世界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我们国家的太空站进行“天宫课堂”,探索航天员所需要的一部分水分与其呼吸所生成的CO2的回收。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们要注意创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中国力量,增强民族自信,实现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三)教育信息化,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活动时,为切实达到提质增效的目标,教师可尝试着引入一系列相关网络资源,以此对教材内容做出补充说明,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细致地了解所学知识,又能够增强化学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入新课。例如,在“燃烧与灭火”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荒岛余生》电影呈现男主第一次生火失败,让同学们思考男主生火失败的原因,第二次男主在满足燃烧三个条件时,最终成功生火。如在“原子”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一个男孩和他的原子》,这部电影是用以数十个“碳原子”为主要主题的扫描轨道显微镜,用一幅静止的动画来展示,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掌握整个课程的知识点。
(四)鼓励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可以体验更多的思维碰撞、模型思考以及尤为重要的反馈回报,将困难的问题拆解化、一般思路模型化,以形成更多的头脑风暴来突破最近发展区,从而达到下一阶段的发展水平。
(五)优化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习的重点是思考,而深刻的思考源自于有效的提问。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的原因可能有哪些?(2)怎么去除氯化氢气体?(3)怎么检验氯化氢气体是否已除尽?
(六)合理开发社会资源,构建高品质探究
目前,中学化学实验课程的现状是缺乏有效的实验教学手段,实验课程的内容大同小异,实验经验不足,实验效果差。某些环节使学生缺少自我激励,很难实现化学素养的成长。当前学校所能够提供的实践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非常重要,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观察和思考化学的应用,引导学生从真实案例中学习化学知识。例如,在“金属与金属材料”的教学中,教师构建生活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五金店、铝合金门店去,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技术为实际生活带来的诸多良性影响,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重视化工生产类情境应用,可以让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熟悉、强化工业生产背景与流程,平时教师可从生产、生活中选取与化学相关的素材融入教学中,如化工生产流程,废水、废气的处理等,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基于新课标,设计与实施素养导向的一体化教-学-评
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过程作为重点,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增值进行重点关注,运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来对其进行计算,并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估,以此来发挥增值评价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总之,以“双减”政策推进初中化学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课程理解、学科理解、学科教学知识、评价知识等方面都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实践中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的探讨,让自己的教学在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上进行,推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专业发展,这样才能切实地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小敏;阳科峰;张艳荣?《“双减”政策有效落实的潜在困境与应对策略——兼论公共在线教育服务体系建设》[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胡久华;王磊《2022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及挑战》[J].教师教育学报
[3]胡久华;王磊?《2022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及挑战》[J].教师教育学报
[4]郑长龙;迟铭《从理念看变化:《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析》[J].教师教育学报
[5]胡久华《2022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及挑战》[J].教师教育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