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作者】 刘 香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孔滩中心学校小学校区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着四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古诗在文化的传承中占有者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古诗的教学同样需要教师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是的小学生在一个认知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更好的学习中国诗词。诗词的教学是一个需要师生在有着良好互动的情况下才可以有更好的效果的过程,随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古歌词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课堂教学简单化,教师讲解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几方面阐述有关小学古诗词教学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建立汉语语言及文字系统的基础,是简单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初入学的小学生还未建立起成熟的语言和汉字系统,小学语文学习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人的一生。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都达不到成年人的水平,因此在讲授语文课程尤其是古诗词时一定要避免枯燥乏味,要结合生活实际在有趣的情境中让孩子能理解记忆。本文就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分析总结。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法,它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能使小学生入情入境,深刻感悟,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真实地感知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意象和意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主要方法有这几种:(1)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使学生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2)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再现古诗词的意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4)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古诗词情景,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
  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作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我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如教《游子吟》这首诗,有的学生想像的意境是儿子睡在床上,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像的意境是儿子在灯下看书,母亲在灯光前缝衣服;还有的人想象到意境则是儿子到临行时穿着衣服,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如果每课都用出示画面的方式进行教学,那就肯定会影响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就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需依照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各取所长,以补其短,以此取得古诗教学的最佳效果。
  其次,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诗情。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朗读教学,可以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学生今后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指导朗读应该注意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读正确,念准确每个字的字音,把握好诗的正确节奏,把诗的节奏感读出来。古诗是非常讲究押韵的,节奏非常强,《春晓》的正确节奏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绝句》的正确节奏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导朗读时,就必须要学生按照诗的正确节奏读。二是强调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把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由缓到急,由低到高,从“无情”到“有情”再到情感的喷发,把阅读推向高潮,从而领悟古诗词。在教古诗词时要注意做到“四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比如:我在读《小儿垂钓》一诗时,我读到“蓬头稚子”就边读边拉几下头发,“学垂纶”就有模有样地学钓鱼的情形。侧坐莓苔草映身,我也做一个夸张的坐的姿势。路人借问遥招手,我就摆摆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我就用声调的高低来区分。孩子一听,就乐了。迫不及待地想读,而且是有模有样地模仿老师。二是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如《春晓》一、二、四句中的“晓”、“鸟”、“少”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在读中,可以通过停顿、韵脚感受古诗的美。三是讲读,老师逐句讲明诗句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并让学生做出标记。四是指名学生读,检查学生领会程度,纠正不正确读法。从读的程度上可分为粗读和细读。粗读,就是认识古诗词中的字词,理清古诗的文字,对古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细读,则是通过读来感悟古诗词的意思,理解古诗词中字词的含义。
  三、古诗词教学要有“朦胧”美
  在进行“明诗意”这个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白话对诗中词句进行翻译。传统的词译往往过于枯燥乏味,因此,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只描述大体意思就可,不必在平对词句解释的字字落实。例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这篇古诗词时,对干文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十俱欢颜”包子里的“千万间”究竟是指作者的住处呢,还是指广大百姓的住所呢?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参与讨论并保留自己的观点,以便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深入浅出,有助干学生更加准确地领会诗人所描绘的意境。
  四、古诗画面辅助教学
  每一首古诗都能通过语言的精妙运用来描述出一幅幅优美动人的图画,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赏析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进行画面意境教学,让学生们能够在古诗语言风景图画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感情,让故事画面辅助诗歌教学,促进诗歌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整首诗的古诗画面通过意境分析与文字推敲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一古诗中“日照”、“香炉”、“紫烟”、“瀑布”、“前川”等词构成了磅礴大气的风景画面,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是将这首古诗的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我让学生们对此产生联想,想象自己置身于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中,去感悟作者当时内心的情感变化。以此提炼对古诗的情感体验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产生直观的视野感知,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了与古诗描绘意境相贴切的动画,让学生们根据动画来一字一句赏析古诗,理解古诗情感。
  五、加强课外阅读,直面经典
  之前有提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除了告诉我们要多朗诵外,还告诉我们要涉猎更多的诗。故而,光学习课本内的诗是不够的,学生应该在课外阅读更多的诗词。那么如何去选择要阅读的诗呢?我在这里提供几种方法:
  (1)选择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文去阅读。
  选择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文去阅读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位诗人写作风格的把握。二是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
  (2)选择同题异文的诗去阅读。
  在古诗词中有许多题材相同诗文各异的诗。不同的诗人,境遇不同,心态不同,同一事物在他们眼中也不同。例如,写梅花的诗就有多种风格。王安石的《梅花》,表现的是梅花不怕严寒的品质。卢梅坡的《雪梅二首》却是讲雪花与梅花互相映衬,竞相争春。所以,通过阅读同题异文的诗,可以了解不同诗人用同一事物所创设的不同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对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走进古诗词细细推敲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写作内涵。潜入古诗,与作者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故事,都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探索,期待着大家的帮助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