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英语课堂的实践探究

【作者】 张雪英

【机构】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天鹅湾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践行新课标,以最具传统意义的节庆为素材,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意义下,开展“中国节”英语语篇教学,进行“英语能力+中国文化+心灵成长”融合课例的实践探究。先后研讨了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传统文化与英语课堂融合的课例,整编出校本教材等,收获颇丰。这鼓励着教师持续探究,为提高学生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而努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节日传统文化;融合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新课标的深入推进,“融合”日益成为英语课程建设的关注重点。无论是创新育人方式,还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都有赖于跨文化、跨学科课程融合样态。对于英语教师,跨文化、跨学科教学既能促进教师不断去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也能拓宽教学视野和思路,还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1. 研读新课标,发现问题
  在研读2022年版新课标时,笔者发现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中与我们国家本土文化相关的内容处于缺失状态。而教材是最直接有效、最广泛及最具影响力的传播途径。引导学生会说“中国英语”,如何提高学生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已经引起国人的共同关注,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的教学已经刻不容缓。
  2. 紧跟新课标,融合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
  践行新课标,既锤炼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又增强学生对国家节日文化的自豪感及树立文化自信,笔者团队确定以最具传统意义的节庆和节气等为素材,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意义下,尝试开展一系列“中国节”节庆英语语篇教学,进行“英语能力+中国文化+心灵成长”融合课例——《小学英语融合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
  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体验、有认知,应该学会用英语讲述中国节日故事。本系列实践探究依据各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进行研究。严谨地进行研读与甄选每个节日的阅读文本,以节日为主题选取两/三个文本组成单元整体,再根据学情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及实施教学活动,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及时反思与调整不同的方式或模式推进下一轮的实验。
  《悦读中秋节》为团队探究,是3课时的单元学习,第一、二课时为精读,第三课时为泛读,选取《你好,中国》的中秋节视频为一课时文本,《话说中国节》的中秋节视频为二课时文本,三课时为教师自编的上海、广东和陕西为代表的华东、华南和西北的过节习俗文本和学唱《明月几时有》英文改编版歌曲。在教学实践收获成效后,笔者团队承办了以Mid-Autumn Festival为课例展示的“江门市“五邑名师大讲堂”第十二期活动”成果发布。受线上活动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及本话题的内容与特点,创设了由本校+同区外校2名教师执教的“视频阅读双师课堂”形式,抽取精华浓缩3课时的教学到1小时,展示了完整的单元整体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
  《话说清明节》为笔者独立探究,是第二课堂指导阅读+课外自学的形式。甄选《你好,中国》清明节视频和网上其他资源编辑成《话说中国节》之清明节,包括说清明(绘本阅读)、诵清明(唐诗《清明》诵读)、品清明(习俗:春游和做青团)及课后作业。教师利用早午读和课后素质班进行指导学习,学生周末借助微信群里推送的视频<Qingming Festival>和<The Mourning Day>资源进行预习或自学。此轮实验收获了可以尝试“传统文化融合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启示。
  《端午节品传统》为本校青蓝结对团队探究,是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例,一课时绘本阅读课,二课时实践课,三课时活动课。青蓝结对师徒共研共思共学共创共进,分由3名徒弟执教。甄选优秀网络资源编辑成《端午》,通过3课时主题式课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节庆文化,从“知,尝,展”维度带领学生体验“探寻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授课教师穿着旗袍或汉服渲染传统服饰文化,学生在“五彩绘端午,童心包端午,唱跳迎端午”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习得语言,同时爱上传统文化和内化课堂知识,从书本走到现实,升华学生的心灵感受。围绕“诗、时、史、事、食、意”六个层次融中华传统元素于英语课堂,在“英语能力+中国文化+心灵成长”三位一体的特色课堂中把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
  3. 融合文化,共创未来
  学生在语言中浸润、活动中习得、实践中体悟传统文化。本实践的创新点在于:⑴英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融合互通,加强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的教学,提高学生中国文化的意识,意义重大。⑵主题式教研的成功案例,实现教与研双丰收,发挥好以研促教的作用。⑶编辑校本教材,弥补传统节日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空白部分,改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失语”问题。⑷穿着旗袍和汉服传统服饰上课,体会用英语讲述传统节庆文化的美丽画卷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里的每一抹温柔与情感。⑸探索“融乐”课堂:中英双文化融合、多学科融合、五育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乐学、享受劳动创造的乐趣、德智体美劳落地生根。⑹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把新课标上的案例落地,领悟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和模式。教学活动设计将英语学习与传统文化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融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发展核心素养。学生通过阅读绘本、观看视频、欣赏诗与歌等,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及意涵,包括节日时间、典型食品、庆祝方式等。通过制作海报、创编诗歌、动手做传统食物等过程,学生体验参与节日文化活动的乐趣,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传统节日变得更有意义!
  4. 且教且思,且行且进
  三轮实验坚定了我们的信心,继续纵深推进《小学英语融合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作为执教一、二级课程内容的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关注国家的传统文化,补充小学英语教材的缺漏和突破原有知识的匮乏,探寻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到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途径,为学生增设传统文化的语言输入及输出,让学生拥有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教师要潜心教研勤探索,要做到且教且学,且行且思,且悟且进!探索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特色课程,引导学生从阅读、悦读到说好中国节庆故事,创造文化魅力课堂。通过借用、选编、改编或创编资源补充教学内容,在课堂内外开辟或者创设相关的学习课程,传播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培育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及增强文化自信,助力国策,是我们每一名英语教师肩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2
  [2]曹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