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优化
【作者】 罗 丹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一曼中学初中部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教学非常基础,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也正是由于其基础,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并没有重视这一学科。在语文学科中,阅读是比较大的一个版块,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点就是阅读这一部分。因此,本文主要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分析,分两部分阐述这一问题,第一部分简述了阅读教学策略优化的方向,第二部分重点探讨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教师讲、学生听,但是这种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还会由于一直不需要思考而对于这些内容产生厌烦感。他们从语文阅读中体会不到乐趣,自然不愿意主动学习。因此,可以看出对于阅读教学进行优化是极为必要的。
一、改变程序化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程序化教学大多数是由老师主导的,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地思考,且程序化教学单调乏味,课堂沉闷,会影响课堂效率。老师要改变程序化教学,首先在设计教学时要明确每一节课教学的目的,然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课堂的各项环节做出调整.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为例,从题目看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在教学时,老师可以改变先介绍作者信息、写作背景的教学顺序,课堂开始便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学生对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后,给学生介绍有关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资料,这样有利于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文中“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这些句子,通过了解作者信息以及写作背景就很容易理解。
二、转变阅读教学观念,给学生以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阅读本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但是到了语文老师那里,就成了一种枯燥和无聊的事情,成了一个重担压在学生的身上,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阅读的时间与空间,没有把语文阅读教学的观念转变过来,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体讲来主要由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教师在阅读内容的选取上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不能提供太难的内容,那样学生看不懂也不会有阅读的兴趣,不能太简单,太简单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帮助,因此难度适中,内容有趣是标准。第二,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形式,还有很多的教学方式,比如情景式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或者采取学生表演的方式教学,这要结合教学的内容来定,比如在涉及到戏剧方面的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以话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这样教学形式就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印象也比较深刻,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也有利于解放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第三,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这种措施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课外广泛的阅读中发现自身的阅读兴趣,从而培养一种阅读的习惯,将会拓宽把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课堂上学到的技巧的运用与联系,使课堂与课后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三、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四、在课堂教学中,多启发学生思考
阅读教学中,最忌教师一直讲,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看似输出了很多知识、内容,但是学生接收到了多少?又真正学会了多少?这从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就能看出来。每一篇课文中,都有特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内容是需要学生自己剖析、领会的。因此,阅读教学的优化中,比较关键的一点是教师名曲自身的作用,即指导,在分析课文时,需不断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一些关键句,自己串联整篇课文,领会作者要说什么内容,和作者、和文本开展高质量的对话。例如在《回忆我的母亲》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就可以将提问贯穿在教学全过程,启发学生的思考。如: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在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母亲的哪些事件,从这些内容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呢?看出了母亲怎样的性格、品质??文章在写母亲的一生时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像这样通过一个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让他们能抓住文章的主线。并且在分析的过程中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中的深情。而且通过这样的提问分析,可以让学生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五、让阅读教学贴近学生,让学生将知识转换成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必须立足课内,注目课外,充分读物与生活的链接点。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把阅读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大自然警号长鸣》,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搜集更多材料,来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写出自己的一篇文章。教《食物从何处来》,让学生给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下定义,把所学知识转换成能力,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扩展课外阅读
很多教师都会忽略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觉得阅读教学就是讲清楚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保障学生对于教学文本有很好的理解与吸收,这种观念显然存在偏差。想要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与阅读能力,仅仅依靠课本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要有意识的拓宽学生的阅读范畴,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这会带给学生们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阅读习惯的培养要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从他们感兴趣的阅读文本着手,慢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随后再来提升课外读物的难度与深度,进而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范畴与知识面,让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与阅读素养能够得到良好构建。
七、加强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养成阅读积累习惯
叶圣陶曾将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外语文教学内容讲解时,要对语文内容进行精心选择,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大量收集成语,好句好段,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量。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帮助学生养成朗诵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时带有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文知识素养。
综上所述,知识贵在积累,阅读在于坚持不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制定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明民主的教学思想理念和实时有效的调控性,使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得到合理的实现,可达到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3]。本文就如何改进语文阅读教育的方法,以及其重要性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但目前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育的有效性还存在诸多因素,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教师讲、学生听,但是这种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还会由于一直不需要思考而对于这些内容产生厌烦感。他们从语文阅读中体会不到乐趣,自然不愿意主动学习。因此,可以看出对于阅读教学进行优化是极为必要的。
一、改变程序化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程序化教学大多数是由老师主导的,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地思考,且程序化教学单调乏味,课堂沉闷,会影响课堂效率。老师要改变程序化教学,首先在设计教学时要明确每一节课教学的目的,然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课堂的各项环节做出调整.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为例,从题目看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在教学时,老师可以改变先介绍作者信息、写作背景的教学顺序,课堂开始便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学生对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后,给学生介绍有关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资料,这样有利于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文中“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这些句子,通过了解作者信息以及写作背景就很容易理解。
二、转变阅读教学观念,给学生以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阅读本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但是到了语文老师那里,就成了一种枯燥和无聊的事情,成了一个重担压在学生的身上,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阅读的时间与空间,没有把语文阅读教学的观念转变过来,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体讲来主要由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教师在阅读内容的选取上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不能提供太难的内容,那样学生看不懂也不会有阅读的兴趣,不能太简单,太简单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帮助,因此难度适中,内容有趣是标准。第二,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形式,还有很多的教学方式,比如情景式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或者采取学生表演的方式教学,这要结合教学的内容来定,比如在涉及到戏剧方面的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以话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这样教学形式就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印象也比较深刻,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也有利于解放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第三,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这种措施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课外广泛的阅读中发现自身的阅读兴趣,从而培养一种阅读的习惯,将会拓宽把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课堂上学到的技巧的运用与联系,使课堂与课后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三、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四、在课堂教学中,多启发学生思考
阅读教学中,最忌教师一直讲,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看似输出了很多知识、内容,但是学生接收到了多少?又真正学会了多少?这从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就能看出来。每一篇课文中,都有特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内容是需要学生自己剖析、领会的。因此,阅读教学的优化中,比较关键的一点是教师名曲自身的作用,即指导,在分析课文时,需不断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一些关键句,自己串联整篇课文,领会作者要说什么内容,和作者、和文本开展高质量的对话。例如在《回忆我的母亲》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就可以将提问贯穿在教学全过程,启发学生的思考。如: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在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母亲的哪些事件,从这些内容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呢?看出了母亲怎样的性格、品质??文章在写母亲的一生时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像这样通过一个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让他们能抓住文章的主线。并且在分析的过程中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中的深情。而且通过这样的提问分析,可以让学生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五、让阅读教学贴近学生,让学生将知识转换成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必须立足课内,注目课外,充分读物与生活的链接点。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把阅读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大自然警号长鸣》,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搜集更多材料,来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写出自己的一篇文章。教《食物从何处来》,让学生给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下定义,把所学知识转换成能力,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扩展课外阅读
很多教师都会忽略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觉得阅读教学就是讲清楚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保障学生对于教学文本有很好的理解与吸收,这种观念显然存在偏差。想要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与阅读能力,仅仅依靠课本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要有意识的拓宽学生的阅读范畴,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这会带给学生们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阅读习惯的培养要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从他们感兴趣的阅读文本着手,慢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随后再来提升课外读物的难度与深度,进而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范畴与知识面,让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与阅读素养能够得到良好构建。
七、加强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养成阅读积累习惯
叶圣陶曾将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外语文教学内容讲解时,要对语文内容进行精心选择,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大量收集成语,好句好段,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量。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帮助学生养成朗诵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时带有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文知识素养。
综上所述,知识贵在积累,阅读在于坚持不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制定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明民主的教学思想理念和实时有效的调控性,使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得到合理的实现,可达到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3]。本文就如何改进语文阅读教育的方法,以及其重要性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但目前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育的有效性还存在诸多因素,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