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心沉艺海 向美而生
【作者】 黄 庆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读吴冠中《笔墨等于零》有感
走进敬仰已久的老先生,如步入神圣的殿堂,心灵备受洗礼。既被他坚韧、执着、勤奋的性格品质所打动,更被他鲜明、独特、中西合璧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早在读书时期就对吴老先生享誉中外的艺术成就有所耳闻,并对他提出的“笔墨等于零”的见解颇为疑惑。那时,我就对老先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吴冠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家?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求学之路让他的画风如此清奇?读了这本书,我便有了答案。
“勤”与“真”是吴老先生身上最鲜明的特质。纵观老先生的一生,寒窗苦读,颠沛流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旧中国,凭借个人奋斗考取了浙大高级工业职业学院,而一次偶然的机遇改写了他的人生道路,在暑假军训期间与杭州国立艺专的朱德群分在同一个班,参观了他的艺专学校,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图画和雕塑,用吴冠中自己的话说:犹如婴儿睁眼初见的光景,美,如此有魅力,轻易击中一个年轻的心,一头扑向这神异的美之宇宙。于是抛弃电机科,转学艺专从头开始。这得多大的勇气啊!而后如痴如醉地潜心学艺,更是凭借过硬的学识和扎实的技术考取了公费留学,到了法国巴黎留学,一头扎进艺术的海洋,如饥食渴地获取西方艺术的精髓,他为学艺来,为朝圣来,学习西方艺术中的人本精神,伟大作者们的激情、纯情。在这里近距离接触到了梵高的艺术,从现实出发,从性情出发,张扬个性,挖前人未曾觉察的情之奥秘,进入思索、想象、创造的造型空间;见识了印象派的色彩斑斓,毕加索、马蒂斯、提香、犹脱利罗,吸收了西方的思维方式,审美见解。在中西方思想的碰撞下,吴冠中得出了艺术的规律:艺术造型的硬规律,情感表达的软规律。几年下来,了解到了现代艺术的精髓,更明悟到艺术的实质问题,艺术只能在纯真无私的心灵中诞生,只能在自己的土壤里发芽,也意识到传统中国画的不足。犹如当年弃工从医,吴冠中毅然决然学成归国,将中西方艺术融汇贯通,从此走上探索油画民族化,传统艺术现代化的道路。这是多么坚定的艺术信仰!背着画箱到深山、老林、穷乡、僻壤、边疆写生,扎根于大自然这片沃土。文革十年,饱受病痛折磨,条件极为艰苦,吴冠中甚至用粪筐做画架,用简易的木板在劳作的庄稼地里作画,却画出了一大批包含深情的作品。在油画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将它移植到水墨中去,水墨中无法解决时,就用油画来试试。
我终于知道吴老先生的画为什么看起来简单却能长久地吸引人,越看越耐看,舒服,放松,令人回味无穷。因为他的画至真至纯,既有西画的形式美感,有又东方的神韵,吴老真正做到了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吴老先生的“勤”让他一步步攀登上当代艺术的顶峰,掌握了中西方艺术规律的钥匙,他的“真”让他在装腔作势、故弄玄虚、假艺术横行的时代显得弥足珍贵。“笔墨等于零”的观点一出,引起了美术界的大讨论。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中国画的重新审视: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中国传统画的笔墨讲究烟雾蒙蒙,于缥缈中表现朦胧美,但是西双版纳的一切都很明丽,笔墨技法套不上。吴老先生说:笔墨是死的,人是活的,不学笔墨,要学表现,学会怎样表现自己的情感,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形成自己的风格。能把自己的情感很好地传达给别人,能打动人,就成功了。笔墨是自然形成的,感情产生笔墨,而不是技法套感情。吴老先生高屋建瓴,这一段深入浅出又通俗易懂话让学美术的我茅塞顿开,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传统中国画存在的弊端,他就像一座灯塔为学艺路上迷茫的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我愿像吴老先生一样活在审美的世界里,朝朝暮暮,时时刻刻,眼目无暇时,处处识别美丑,从生活中提炼美,创造视觉美。
吴老的思想潜移默化浸润到我的骨子里,在生活中遇到好看的景物,我会随手记录,摄影、速写、水彩,用美术老师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体会,不断积累审美经验,这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