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作者】 陈元强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三江新区宋家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难点之一,普遍存在着“学生怕学,教师难教”的现象,本文从多方面,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就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难点之一,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阅读应用题有困难。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由教师读题学生大都可以理解题意,可是让学生独立完成时,往往错误不断。这就说明他们根本没把题读懂,由此可见,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生活化情景。
有些数学应用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凭口头讲解很难解释清楚,而如果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景,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好的生活情景,能促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求应用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采用图文并茂,这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如:将两个周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周长。这道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纸做题中的图形,把较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当学生清楚的看到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图失去2条正方形边长时,解法自然产生。
二、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了解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误区。
正如笔者在上文中所说,没有良好的师生沟通,只会让横亘在师生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宽。老师如果不能做到很好地与自己的学生交流,就无法知道自己的学生在应用题解题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更别提如何有针对性地讲解和解决问题了。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了解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误区,才能更好地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工作。这也是笔者在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时使用的策略之一。
很多数学老师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良好的沟通,下面笔者就以“一副中国象棋16元,一副跳棋12元,一副围棋是一副中国象棋与一副跳棋价钱和的3倍。小明带80元,买一副围棋够吗?”这道题为例,来为大家解说如何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首先,可以先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看这道题和进行初步的思索,然后请一位同学来讲一下自己对这道题的理解,接下来再请几位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在出现想法不同时,可以让几位同学进行辩论,数学老师则需要在此时认真地听和分析,以充分地了解学生针对这道题的真正想法。接下来,可以叫几位学生上黑板写下自己的解题过程,并向同学们讲解,这也是对孩子们的自信心的一种锻炼。最后,老师根据自己在刚才听到的内容中提取到的有用信息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问题讲解,这样一来,就可以解答大部分学生的疑问。
三、培养审题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在应用题的解题中,审题时最基础和关键的环节,也是解题的前提。学生只有认真分析题目,理解题意,才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找到隐涵条件来提高解题的效率和能力。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将一些冗长而抽象的应用题目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明了的表达出来,掌握已知条件和问题。例如,对于这样一道题目“学校准备为学生发课本,学校一共有15个班,每个班发144本,同时学校还要留出30本作为备用,请问学校应该需要多少本教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样的题目进行简化?化后就是“15个144本教材再加上30本教材,一共有多少本教材?”,这样简化过后就只剩下条件以及问题,更加清晰明了。第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掘隐含条件。在问题中一个字的差别就可能导致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的变化,如增加了和增加到、多几倍和是几倍等,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解题中注意这些细微的差别。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发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理清思路。例如,题目中的词语隐含的数据,上旬指10天,学生应该根据上旬来发现10天这一数据。最后,教师要让学生精准的把握数量关系,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训练学生对于数量关系的把握,无论是已知的数量关系还是未知的数量关系,找到未知量与巳知量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可以轻松解题。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小学数学课堂营造一种活泼积极、生动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和探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获得乐趣,而不再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要让学生勤于动手,强化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活动课“可怕的白色污染”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实地调査自己家和邻居家每个月使用的和丢弃的塑料袋的数量,然后推算出学校的所有家庭‘一个月丢掉的白色垃圾的数量,然后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对白色垃圾的看法以及治理的方法。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审题习惯,让学生从题目中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才会使得学生的解题能力进一步提升,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让学生创造性地解题。
四、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寻找“中间问题”,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复合应用题和简单应用题相比,起了质的变化,它的条件与问题之间存在形式上的“分离”现象。而且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及反映现实生活的面也比较广,因此学生必须有一定的思维水平才能正确解答。“一步是基础、两步是关键”,促接条件改为间接条件,使题目逐步复杂,反之,还可以把间接条件改为直接条件,使题目逐步简化)等。其次是易错易混题目的对比练习,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其三是自编应用题练习,让学生从实际中选择材料,组织条件,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训练,它有益于学生较深入地了解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力和想象力。
使学生在条件与问题的“空隙”处找突破口,加强补充条件、补充问题的训练,可以用连续两问、改变问题或条件等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复合应用题的结构,为寻求“中间问题”铺路搭桥。应用题有各种不同的层次和组合,绝不是几个固定模式所能概括的,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大有必要。如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练习,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从不同角度去揭露同一事物的数量关系,这种求异思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题多变练习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有可逆性的变化(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互换)扩缩性变化(把原题中的某一个直接条件改为间接条件,使题目逐步复杂,反之,还可以把间接条件改为直接条件,使题目逐步简化)等。其次是易错易混题目的对比练习,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其三是自编应用题练习,让学生从实际中选择材料,组织条件,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训练,它有益于学生较深入地了解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力和想象力。
随着我国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在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过程中相应教学策略的有效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的进行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持续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难点之一,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阅读应用题有困难。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由教师读题学生大都可以理解题意,可是让学生独立完成时,往往错误不断。这就说明他们根本没把题读懂,由此可见,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生活化情景。
有些数学应用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凭口头讲解很难解释清楚,而如果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景,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好的生活情景,能促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求应用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采用图文并茂,这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如:将两个周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周长。这道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纸做题中的图形,把较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当学生清楚的看到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图失去2条正方形边长时,解法自然产生。
二、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了解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误区。
正如笔者在上文中所说,没有良好的师生沟通,只会让横亘在师生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宽。老师如果不能做到很好地与自己的学生交流,就无法知道自己的学生在应用题解题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更别提如何有针对性地讲解和解决问题了。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了解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误区,才能更好地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工作。这也是笔者在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时使用的策略之一。
很多数学老师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良好的沟通,下面笔者就以“一副中国象棋16元,一副跳棋12元,一副围棋是一副中国象棋与一副跳棋价钱和的3倍。小明带80元,买一副围棋够吗?”这道题为例,来为大家解说如何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首先,可以先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看这道题和进行初步的思索,然后请一位同学来讲一下自己对这道题的理解,接下来再请几位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在出现想法不同时,可以让几位同学进行辩论,数学老师则需要在此时认真地听和分析,以充分地了解学生针对这道题的真正想法。接下来,可以叫几位学生上黑板写下自己的解题过程,并向同学们讲解,这也是对孩子们的自信心的一种锻炼。最后,老师根据自己在刚才听到的内容中提取到的有用信息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问题讲解,这样一来,就可以解答大部分学生的疑问。
三、培养审题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在应用题的解题中,审题时最基础和关键的环节,也是解题的前提。学生只有认真分析题目,理解题意,才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找到隐涵条件来提高解题的效率和能力。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将一些冗长而抽象的应用题目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明了的表达出来,掌握已知条件和问题。例如,对于这样一道题目“学校准备为学生发课本,学校一共有15个班,每个班发144本,同时学校还要留出30本作为备用,请问学校应该需要多少本教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样的题目进行简化?化后就是“15个144本教材再加上30本教材,一共有多少本教材?”,这样简化过后就只剩下条件以及问题,更加清晰明了。第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掘隐含条件。在问题中一个字的差别就可能导致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的变化,如增加了和增加到、多几倍和是几倍等,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解题中注意这些细微的差别。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发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理清思路。例如,题目中的词语隐含的数据,上旬指10天,学生应该根据上旬来发现10天这一数据。最后,教师要让学生精准的把握数量关系,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训练学生对于数量关系的把握,无论是已知的数量关系还是未知的数量关系,找到未知量与巳知量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可以轻松解题。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小学数学课堂营造一种活泼积极、生动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和探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获得乐趣,而不再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要让学生勤于动手,强化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活动课“可怕的白色污染”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实地调査自己家和邻居家每个月使用的和丢弃的塑料袋的数量,然后推算出学校的所有家庭‘一个月丢掉的白色垃圾的数量,然后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对白色垃圾的看法以及治理的方法。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审题习惯,让学生从题目中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才会使得学生的解题能力进一步提升,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让学生创造性地解题。
四、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寻找“中间问题”,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复合应用题和简单应用题相比,起了质的变化,它的条件与问题之间存在形式上的“分离”现象。而且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及反映现实生活的面也比较广,因此学生必须有一定的思维水平才能正确解答。“一步是基础、两步是关键”,促接条件改为间接条件,使题目逐步复杂,反之,还可以把间接条件改为直接条件,使题目逐步简化)等。其次是易错易混题目的对比练习,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其三是自编应用题练习,让学生从实际中选择材料,组织条件,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训练,它有益于学生较深入地了解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力和想象力。
使学生在条件与问题的“空隙”处找突破口,加强补充条件、补充问题的训练,可以用连续两问、改变问题或条件等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复合应用题的结构,为寻求“中间问题”铺路搭桥。应用题有各种不同的层次和组合,绝不是几个固定模式所能概括的,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大有必要。如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练习,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从不同角度去揭露同一事物的数量关系,这种求异思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题多变练习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有可逆性的变化(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互换)扩缩性变化(把原题中的某一个直接条件改为间接条件,使题目逐步复杂,反之,还可以把间接条件改为直接条件,使题目逐步简化)等。其次是易错易混题目的对比练习,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其三是自编应用题练习,让学生从实际中选择材料,组织条件,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训练,它有益于学生较深入地了解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力和想象力。
随着我国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在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过程中相应教学策略的有效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的进行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