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小学英语启蒙传承宜宾传统文化

【作者】 赖福叶

【机构】 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英语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重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其实就是以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为教学目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英语学科教育中加强传统的中华优秀文化融合,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植学生的文化素养就是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
  一直以来,现在的小学英语教学普遍都是学习英语知识和传播西方文化为主,而能够在课堂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就非常少,即使有也往往停留在一带而过的浅表层面上,接触的少了,自然就使得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不能用英语更好地表达中国本土文化。
  近几年,教育部门一直对中小学学科教育融合优秀文化的重视度不断上升,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就是要弘扬传统文化,能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传统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按照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融入小学课程教材,在教育部规定的课程设置以外,融入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淀,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为大方向,找准典型地方文化为准则,开展符合地方特色的课程设置。
  宜宾,我们的故乡,这座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的人杰地灵城市,更是富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几千多年的建城史,种茶史,酿酒史,让历史与文化结合,自然与人文相融。在这里不仅有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传承,更有很多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古今结合,让我们的家乡更富有文化特征。
  回望我们宜宾的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绵延不绝;赓续传承,展望未来,我们更应该把这样的宜宾本土文化结合到我们的教育中去,这样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根植于观念中,更易于文化的传承。
  我们大家一起要力竭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因此引导学生去尝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而这样的故事就刚好可以结合我们的宜宾本土文化,去设置有利于传扬宜宾特色的地方课程。并且根据年级和学段的区别,分难易程度和深入程度开发符合孩子们身心特征的地方课程,这样不但能讲述和传播中国文化,也是文化输出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何把我们传统的宜宾文化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国精神”里,小学的英语启蒙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小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开端,也是孩子们真正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英语教育作为学科教育中,跨文化的教育,就更应该注重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启蒙了。在小学英语课程中加强地方特色的传统中华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历史的正确解读,也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底蕴,让富有宜宾地方特色地方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现如今的小学生,刚开始接触书本文化知识,这是一种文字的积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统,慢慢地融入宜宾本土文化,让孩子们逐步对民族品质和精神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所以,现如今在小学英语教材以外,符合各地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地方课程的设置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在常规跟着国家课程标准教学以外,也要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尤其要结合如今得教育大环境,结合我们宜宾的本地特色文化,探索出一整套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完整的符合宜宾特色的小学地方课程。将传统的宜宾文化融入到我们日常的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机结合。
  小学英语课堂虽说简单,但她同样也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每天的听说读写译,无论对于语言的输入、输出,还是对学生的语言的启蒙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而每一座城市的地域文化也会因其独特的地域性、亲近性和人文性,让本土学生极具亲和力,特别是如果在地方课程设置中,能够截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美食或者美景等就是最理想的文化课程资源了。因此,我们可以围绕地域文化确立需要拓充的地方课程,比如在高年级教材里展示的国家代表性建筑中,再从大到小的将视角带入到我们的中国北京的长城,上海的高楼,北方的耕地等,最后细化到宜宾的大观楼,五粮液,燃面,竹文化等,这样深入浅出的方式更有利于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理解起来更加贴近民心。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应遵循文化内容的选取与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相一致,从地段到高段,由浅入深地融宜宾本土文化于小学英语教学中,尤其要从一年级开始,重视启蒙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教师应结合教材的文本特征,思考教材的标题、插图、文本内容等的文化含义,在不足之处加以拓展,创设符合宜宾特色的文化语境,延伸语言材料背后的历史风俗、跨文化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差异,或者截取孩子们身边最为熟悉的一些场景和人物,发现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生长点,让宜宾的地方文化不知不觉地融入到厚植家国情怀中。
  像我们教师在围绕端午节的节日起源、节日习俗活动、诗词欣赏等多角度进行补充拓展以外,可以增加我们宜宾本地的学生对端午节文化习俗的了解情况,并创设节日情境或身边的一些熟悉的画面,让学生体验端午节活动就在我们自己身边,鼓励学生尝试用本土特色的一些补充自己所了解到的一些表达,比如粽子的粽叶是我们宜宾的一种常见的植物构成的,比如粽子的构成里,五种粮食的作用以及这些粮食就能酿成我们全世界著名的名酒-五粮液。像这样用英语讲好端午节的节日文化故事,结合宜宾本土文化,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能够主动自信介绍富有自己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的能力也是一种地方文化的渗透。   
  我们的日常英语教学中,书本文化知识的教学应有知识内容的传授,还应该穿插文化内涵的启悟,这样的最终目的才能让健康思想照亮学生内心,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像我们在介绍中国传统故事课中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和铁杵磨成针的成语故事时,可以把这三个故事有机联结成一组有意义的群文阅读。因为这三个故事内容相似度大,蕴含相似的育人道理,我们再结合地方课程,将一两个众所周知的关于宜宾本地的民间故事也加入进去,我们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制作阅读卡、对话表演、复述讲故事和一些显眼的图片等学习活动,由扶到放这样一个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阅读故事。我们教师可以从第一个故事愚公移山开始举例,教师从when,where,who,what这四个维度引导学生简单了解故事主要信息,提炼出故事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引导学生理解英语文字背后的故事所要表达的主题意义,其实就是在结合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品德,让学生也养成做事要有恒心和毅力,不轻言放弃的美好品质。再引入到我们宜宾的一两个众所周知的民间故事,也从这几个角度去展开,创设地方语言文化语境,重现近在咫尺的一些地方文化在学生的脑海里,触类旁通,展开丰富的想象。
  其实,在英语教材的编排中除了主题比较明显的文化体裁之外,还有一些隐性的文化元素需要我们教师细致的观察和引导。文化教育就应该这样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以贴近孩子身边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渗透到平时的英语教育中。像这样能贴近孩子们生长环境的地方特色式的教育能更加直观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被动的输入的文化知识感兴趣了,就能更加不自觉的运用所学,实现英语这种学科所独特的学科特点,将输出和输入不知不觉地相结合,合理演绎真实的地方文化场景,推动学生自主探索,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中用”的教育理念。
  我们就是要把英语语言教学真实化和场景化,通过围绕“基础任务”或“地方项目任务”进行组织教学。在发展了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以外,同时把宜宾地方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普通的英语教学中。这样既完成了语言教学目标,又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理解,还能展示对于民族文化的一种自信,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输出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