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策略
【作者】 古力巴哈儿·阿不来提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英下乡中心学校(阿克东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我国拥有五千年优秀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对于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想要弘扬和传承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要从幼儿教育入手,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相融合,从小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幼儿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结合当前幼儿教育的现状,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融合策略
幼儿教育也称为启蒙教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是说幼儿在三岁到七岁之间的接受的教育对其性格的养成有很密切的关系。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历经几千年的沉淀和升华,是极具学习和继承的价值的。因此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抓住其发展的敏感期和关键期,让幼儿深入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幼儿深刻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幼儿的美德,促进他们的德育发展,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行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作为幼师,要从自身做起,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幼儿做好表率,将传统文化贯穿幼儿教育的过程中。
一、提升幼师的文化素养,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想要在幼儿教育中融合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首先要提升幼师的专业素养,在幼儿教育中,幼师承担着主要的教育责任,良好的师德师风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因此幼儿园要关注幼师的文化素养和内涵,为幼儿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首先幼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幼儿时期的学习主要以模仿为主,幼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因此幼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好表率。其次幼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幼师要不断学习,填充自己的文化储备,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才能将其传授给幼儿。为了激发幼师的学习意识,幼儿园可以组织传统文化的学习交流会,通过同事之间的分享,互相借鉴和学习,提升幼师的专业素养。除此之外幼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教学等,提升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在幼儿教育中和幼儿分享和传授。
二、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虽然幼儿处在快速发展和学习的时期,但是其吸收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大多数的传统文化内涵深刻,通过文字讲述的方式,并不能让幼儿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幼师要转变教学的思维,很多幼儿对于绘本有很浓厚的兴趣,幼师可以为其准备一些有关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的绘本,图文并茂,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沉浸其中,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除此之外,幼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比如以“孝”为主题,让幼儿录制短片,表达自己对父母和家人的爱,从而深刻理解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优秀文化。幼师可以鼓励幼儿按照绘本内容,选取自己喜欢的故事情境,和自己的家人一起演绎绘本故事,在这个环节中,幼儿能够通过亲身体验,明白“孝”的含义,以此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因此幼师要注重幼儿的兴趣点,丰富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参与其中,学习和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中华几千年优秀的历史文化中,有很多文化与幼儿的生活联系不密切,幼儿很难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接触并理解这些文化,例如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对于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师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这些文化的分享和讲解。首先幼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软件,为幼儿播放一些关于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短片,让幼儿明白革命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其次通过短片中的内容,学习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除此之外,幼师也可以带领幼儿参加博物馆,在博物馆和科技馆中,幼儿能够了解很多革命事迹,加深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另外幼师还可以带领幼儿体验农田生活,了解农民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幼儿教育中开展实践活动,能够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且幼儿能够在时间和行动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含义,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和语言,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奠定基础。
四、利用家校合作的方式,培养幼儿的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要渗透在幼儿的学校教育中,还应该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有所体验,因此幼师要合理的利用家校合作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并践行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例如幼师可以和家长合作,开展“家校小能手”的评选活动,可以从勤俭节约、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等几方面评估幼儿的行为,通过荣誉感鼓励幼儿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让这些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幼儿教育中,相比于幼儿学习的能力而言,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对于幼儿传统文化的培养更重要,因此幼师和家长在生活和教学中,要注重学习环境的创建,让幼儿被传统文化包围,这样幼儿就会不自觉的被传统文化熏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并由此培养幼儿的品行和美德,让幼儿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与此同时,幼师要注重定期和家长沟通,了解幼儿的思想行为,有针对性的向其传授中华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幼儿的性格发展互补,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
每个幼儿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作为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在传统文化和幼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发挥幼儿的性格优势、利用鼓励、引导、启发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幼儿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以此促进幼儿的品德教育,让幼儿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思想和正确的三观,为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价值和策略[J].甘肃教育,2023(9):87-90.
[2]赵秀红.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 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22(3):105-107.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融合策略
幼儿教育也称为启蒙教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是说幼儿在三岁到七岁之间的接受的教育对其性格的养成有很密切的关系。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历经几千年的沉淀和升华,是极具学习和继承的价值的。因此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抓住其发展的敏感期和关键期,让幼儿深入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幼儿深刻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幼儿的美德,促进他们的德育发展,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行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作为幼师,要从自身做起,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幼儿做好表率,将传统文化贯穿幼儿教育的过程中。
一、提升幼师的文化素养,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想要在幼儿教育中融合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首先要提升幼师的专业素养,在幼儿教育中,幼师承担着主要的教育责任,良好的师德师风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因此幼儿园要关注幼师的文化素养和内涵,为幼儿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首先幼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幼儿时期的学习主要以模仿为主,幼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因此幼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好表率。其次幼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幼师要不断学习,填充自己的文化储备,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才能将其传授给幼儿。为了激发幼师的学习意识,幼儿园可以组织传统文化的学习交流会,通过同事之间的分享,互相借鉴和学习,提升幼师的专业素养。除此之外幼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教学等,提升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在幼儿教育中和幼儿分享和传授。
二、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虽然幼儿处在快速发展和学习的时期,但是其吸收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大多数的传统文化内涵深刻,通过文字讲述的方式,并不能让幼儿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幼师要转变教学的思维,很多幼儿对于绘本有很浓厚的兴趣,幼师可以为其准备一些有关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的绘本,图文并茂,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沉浸其中,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除此之外,幼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比如以“孝”为主题,让幼儿录制短片,表达自己对父母和家人的爱,从而深刻理解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优秀文化。幼师可以鼓励幼儿按照绘本内容,选取自己喜欢的故事情境,和自己的家人一起演绎绘本故事,在这个环节中,幼儿能够通过亲身体验,明白“孝”的含义,以此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因此幼师要注重幼儿的兴趣点,丰富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参与其中,学习和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中华几千年优秀的历史文化中,有很多文化与幼儿的生活联系不密切,幼儿很难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接触并理解这些文化,例如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对于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师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这些文化的分享和讲解。首先幼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软件,为幼儿播放一些关于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短片,让幼儿明白革命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其次通过短片中的内容,学习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除此之外,幼师也可以带领幼儿参加博物馆,在博物馆和科技馆中,幼儿能够了解很多革命事迹,加深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另外幼师还可以带领幼儿体验农田生活,了解农民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幼儿教育中开展实践活动,能够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且幼儿能够在时间和行动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含义,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和语言,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奠定基础。
四、利用家校合作的方式,培养幼儿的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要渗透在幼儿的学校教育中,还应该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有所体验,因此幼师要合理的利用家校合作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并践行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例如幼师可以和家长合作,开展“家校小能手”的评选活动,可以从勤俭节约、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等几方面评估幼儿的行为,通过荣誉感鼓励幼儿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让这些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幼儿教育中,相比于幼儿学习的能力而言,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对于幼儿传统文化的培养更重要,因此幼师和家长在生活和教学中,要注重学习环境的创建,让幼儿被传统文化包围,这样幼儿就会不自觉的被传统文化熏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并由此培养幼儿的品行和美德,让幼儿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与此同时,幼师要注重定期和家长沟通,了解幼儿的思想行为,有针对性的向其传授中华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幼儿的性格发展互补,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
每个幼儿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作为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在传统文化和幼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发挥幼儿的性格优势、利用鼓励、引导、启发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幼儿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以此促进幼儿的品德教育,让幼儿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思想和正确的三观,为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价值和策略[J].甘肃教育,2023(9):87-90.
[2]赵秀红.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 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22(3):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