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以文化人 轻扣生动课堂
【作者】 李晶晶
【机构】 湖北秭归经济开发区小学
【摘要】【关键词】
——记《精卫填海》教学一得
《精卫填海》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文言文,学生对此类小古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并能熟练地运用方法解读文本。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以读促教,设置了“初读课文、读出节奏、读懂文意、品读感知”四个环节循序渐进,期间却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瞬间,让人心生欢喜。
在理解文意,感知人物形象环节,我和孩子们一起梳理了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并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讲故事。A同学讲故事:“很久很久以前,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天,她去海边玩耍,突然狂风呼啸,波涛汹涌,女娃一下子就被海浪卷走吞没了,再也没有回来,她的灵魂化作一只名叫精卫的鸟。为了报仇,它每天在西山衔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大海。”存在即合理,听完这个版本的故事,我很意外,超出了我的课堂预设,但我保留了学生的想法,没有武断地评价学生对文本和人物形象的解读。“嗯,这个同学讲得故事很特别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内心充满愤恨、复仇的精卫,这是人之常情。谁还有不同的版本?”B同学讲故事:“很久很久以前,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她在海边长大,很喜欢大海,经常跟小伙伴一起在海边玩耍。有一天,她去海边玩耍,突然狂风呼啸,电闪雷鸣,海面波涛汹涌,女娃害怕极了,大声喊到“救命啊,救命啊!”,灾难面前她是那么弱小无助,顷刻间她就被海浪卷走吞没了,消失在了茫茫大海,再也没有回来。她的灵魂化作一只名叫精卫的鸟,为了不让其他小朋友重蹈覆辙,发生像她一样的悲剧,它每天不辞辛苦,往返于山海间,在西山衔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大海。”听完故事,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掌声。
我认为此时正是学生交流探讨价值观取向难得的契机,于是,我提问:“从B同学讲的故事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精卫?”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善良!勇敢!坚持不懈!……”“这两个版本,你更喜欢哪一个?”“第二个!”“同学们觉得,课文是要向我们展现一个怎样的精卫?”“第二个故事中那样的精卫”……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积极乐观、向善向好的愿望,孩子们的“选择”正是指导践行价值观的宝贵“初心”啊!我随即小结:“《山海经》这部先秦古籍,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执着追求的愿望。它向我们世世代代炎黄子孙传递的正是这种善良、勇敢、坚持不懈、执着追求理想、朴素的精神品格。身为华夏子孙,传承这些美好品质,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在这样的课堂讨论交流下,学生配乐朗读中,字字铿锵有力,读出了发自肺腑的敬意和正气。
新课标指出,课程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文言文短小、含蓄、精炼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或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学生在情境里、在想象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让故事情节更加生动,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身为一线语文教师,用优秀文化启智润心,打造高效生动课堂,是我们矢志不渝的方向和努力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