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红色文化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作者】 吴 英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学苑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教育方针的落实、素质教育的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后继有人,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基于湖北省红安县列宁小学的红色传统,重点论述了红色文化与新时期德育的有效结合,旨在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红色文化;有效结合;彰显特色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学校德育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怎样把红色文化与新时期德育工作有效结合,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
一、引入丰富红色资源,优化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在一直以来的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教师们虽然在既定目标的指引下努力引用多元科学措施,只为达到预期学生德育目标,但很多时候结果都不尽如人意,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其所用资源存在局限性,不足以支撑其高效开展具体德育活动。由此,在当前阶段的德育活动中,各个教师需在充分认识红色文化元素价值的基础上引入丰富红色资源,辅助具体德育工作,从而优化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切实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提升。
在平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等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时候,因为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传统手段的局限性与不足,所以我并没有机械地坚持传统习惯与模式,而是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即引入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只为更加顺利地达到既定德育目的。例如,借助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们播放红色主题的影视作品,如《地道战》《上甘岭》《永不消逝的电波》《刘胡兰》等,引导学生们用心观察,结束后积极阐述自己的观影感受,并以文字形式将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所得呈现出来;经常向学生们推荐红色经典书目,如《铁道游击队》《闪闪红星》《红岩》等,鼓励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仔细阅读,并将自己感触较深的段落摘抄下来,便于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在相互启发下更深一步优化彼此思想認识;举办“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主题知识学习,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四史”的了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家的思想情感。在上述丰富资源的辅助下,可以更加顺利地向学生们传达红色文化革命精神,引导学生们提炼内涵优秀品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大幅提升,迅速达成德育工作目的。
二、利用红色文化建设校园文化
好的教育氛围要具有“软硬兼施”的特点。在小学德育中,可将红色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达到德育渗透红色文化的目的。首先,从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角度入手。学校可以在宣传栏张贴英雄事迹,并定期更换新的人物事迹;在走廊和墙壁等处张贴红色标语;可以根据不同的纪念日设计班级黑板报,融入红色文化,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黑板报的设计与制作。这样的方式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使其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其次,组织不同形式的红色文化活动。我国有很多节日都是红色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节日组织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学校可以爱国为主题设计演讲活动,确定活动要求。学生则根据学校的要求准备资料,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按照资料内容准备讲话稿,介绍“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的由来,介绍背后的历史故事,讲述纪念“一二?九”运动的意义等,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还能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红色文化,了解我国的革命历史,对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德育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革命精神等具有显著价值。
三、组织多样化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都处于起步阶段,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学校和教师想要最大程度地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实践性教育措施是不可或缺的。首先,实践性活动可优化红色文化资源在德育教育中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从理论层面跃升到实践层面,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优良革命传统,培植学生的实践意识和知行合一精神。其次,实践性活动还可激发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兴趣,通过活动化的教育形式拉近学生与红色精神的距离,使红色精神入脑入心,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心灵,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基于此,在新时期的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让嘹亮的红歌响彻校园,让激荡人心的革命故事口口相传,这样一方面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感;另一方面也能大幅度提升德育教育效率,激励学生铭记历史和革命传统,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并树立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从而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充分渗透。
借助“红色文化”促进小学生德育品质的养成是大势所趋,也是培养小学生优良品质的便捷通道。通过对小学生普及教育红色文化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习惯以及塑造良好的品德,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品学兼优的人才,激发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动力。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让当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充分理解红色文化的含义,铭记历史。
关键词:红色文化;有效结合;彰显特色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学校德育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怎样把红色文化与新时期德育工作有效结合,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
一、引入丰富红色资源,优化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在一直以来的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教师们虽然在既定目标的指引下努力引用多元科学措施,只为达到预期学生德育目标,但很多时候结果都不尽如人意,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其所用资源存在局限性,不足以支撑其高效开展具体德育活动。由此,在当前阶段的德育活动中,各个教师需在充分认识红色文化元素价值的基础上引入丰富红色资源,辅助具体德育工作,从而优化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切实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提升。
在平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等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时候,因为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传统手段的局限性与不足,所以我并没有机械地坚持传统习惯与模式,而是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即引入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只为更加顺利地达到既定德育目的。例如,借助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们播放红色主题的影视作品,如《地道战》《上甘岭》《永不消逝的电波》《刘胡兰》等,引导学生们用心观察,结束后积极阐述自己的观影感受,并以文字形式将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所得呈现出来;经常向学生们推荐红色经典书目,如《铁道游击队》《闪闪红星》《红岩》等,鼓励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仔细阅读,并将自己感触较深的段落摘抄下来,便于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在相互启发下更深一步优化彼此思想認识;举办“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主题知识学习,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四史”的了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家的思想情感。在上述丰富资源的辅助下,可以更加顺利地向学生们传达红色文化革命精神,引导学生们提炼内涵优秀品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大幅提升,迅速达成德育工作目的。
二、利用红色文化建设校园文化
好的教育氛围要具有“软硬兼施”的特点。在小学德育中,可将红色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达到德育渗透红色文化的目的。首先,从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角度入手。学校可以在宣传栏张贴英雄事迹,并定期更换新的人物事迹;在走廊和墙壁等处张贴红色标语;可以根据不同的纪念日设计班级黑板报,融入红色文化,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黑板报的设计与制作。这样的方式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使其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其次,组织不同形式的红色文化活动。我国有很多节日都是红色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节日组织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学校可以爱国为主题设计演讲活动,确定活动要求。学生则根据学校的要求准备资料,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按照资料内容准备讲话稿,介绍“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的由来,介绍背后的历史故事,讲述纪念“一二?九”运动的意义等,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还能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红色文化,了解我国的革命历史,对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德育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革命精神等具有显著价值。
三、组织多样化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都处于起步阶段,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学校和教师想要最大程度地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实践性教育措施是不可或缺的。首先,实践性活动可优化红色文化资源在德育教育中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从理论层面跃升到实践层面,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优良革命传统,培植学生的实践意识和知行合一精神。其次,实践性活动还可激发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兴趣,通过活动化的教育形式拉近学生与红色精神的距离,使红色精神入脑入心,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心灵,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基于此,在新时期的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让嘹亮的红歌响彻校园,让激荡人心的革命故事口口相传,这样一方面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感;另一方面也能大幅度提升德育教育效率,激励学生铭记历史和革命传统,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并树立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从而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充分渗透。
借助“红色文化”促进小学生德育品质的养成是大势所趋,也是培养小学生优良品质的便捷通道。通过对小学生普及教育红色文化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习惯以及塑造良好的品德,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品学兼优的人才,激发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动力。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让当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充分理解红色文化的含义,铭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