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作者】 陈 静 杨伟廷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跨学科学习理念建构与探索
摘 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是以跨学科理念为指导,通过打破学科界限,利用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学科的整合,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学习或者参与研究的教育活动。因此,学科融合仅仅停留于知识体系的融合,学生就只能获得学科的表层结构,而不能理解和把握学科的深层结构,从而就无法通过融合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学科综合素养。项目式学习的主张就是学生以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究,注重现实情境下真实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探究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微景观生态瓶”的项目式学习便应运而生了。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微景观生态瓶;跨学科学习
微景观生态瓶项目产品的开发当以四川孕育的生灵为载体,以造型游戏的方式,运用丰富的媒材,寻找与其他学科、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具有四川特色的生态瓶,以成果量规的评价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因此,微景观生态瓶是一种结合了科学、设计、艺术等多个学科的创意手工制作,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地确认目标、寻找资源、建构路径、解决问题。产品也从初始到迭代再到更新。因此,项目式学习就是以终为始的学习探索,具有个性化、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一、在真实情境中,以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研究,提高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
开课伊始,和学生们一起欣赏着一个神奇而美丽的童话世界——九寨沟。它是中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1992年12月14日九寨沟作为自然遗产被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听到这些介绍,学生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我们家乡的骄傲,也是世界的瑰宝。学生们一边感慨着九寨沟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一边用稚嫩的小手拥抱着大自然的馈赠,想把它牢牢地拽在手中。
作为东道主的我们,一定要借着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东风,向各位来宾及世界各地的朋友,介绍四川特有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四川、喜欢四川,让这颗“东方明珠”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当我抛出驱动性问题:“我们展示四川孕育的生灵,可以用什么形式来呈现?”顿时,教室就像是被炸开了锅似的。有的学生说要把它画下来,有的说要把它制作成标本,还有的准备写一首赞美的小诗……可这些,都不足以把四川生灵的美,完美、立体地呈现。在大家集体的智慧下,微景观生态瓶便应运而生了,它融合了生物学、地质学……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微景观生态瓶可以将真实的植物利用手工拼装制作,以微缩、精致的方式呈现四川特有的生灵。“哪些植物适合放在生态瓶里呢?”学生们在学习与交流中,知道了“苔藓类植物就比较适合放在生态瓶里。比如苔藓、网纹草、袖珍椰子、文竹、狼尾蕨、铁线蕨、凤尾蕨、阿波银线蕨、夏雪银线蕨、迷你罗汉松、白脉椒草、花叶络石、心愿草、多肉”。我听到这么多植物的名称。原来,适合种植在生态瓶里植物还真不少,甚至有些还是我不曾听说的。“我们要用微景观将四川的生灵呈现出来,那就应该采集我们身边的植物呀。”学生们看到了我的疑虑,兴致高涨地说;“老师,这个周末我们可以到龙泉山上去采集。”“老师,我看看我们小区里有没有适合种植的植物。”学生们的话让我看到了他们尊重科学,力行实践的学习态度。
驱动性问题的抛出,就是链接项目产品与知识之间的桥梁。学生在经历了搜集、整理、交流后,认识了各种苔藓类植物,使之产生了内生动力,为生态瓶的制作提供了更具有科学性、代表性的第一手资料。
二、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选择加工,构建一个新的认知结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先利用信息技术搜集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龙泉山上采集植物和土壤。于是,他们在采摘收集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问题:植物在装运的过程中蔫了,甚至是损坏;经过一段时间的培植,植物的存活率相当得低。问题出在哪里?学生们又进行了第二次采集。这次,学生们是有备而来,他们用玻璃缸或是袋子单独盛放不同的植物,分袋分层装置植物,待他们将植物运送下山后,植物保存完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培植,植物的存活率也提高了。学生们欢呼雀跃。可是,微景观制作除了需要适宜的植物外还对土壤有严格的要求。学生们有了之前的野外采摘经历,知道了植物的生长还需要适合的土壤。于是,他们在Safari搜索引擎中找来了土壤搭配比例视频,和伙伴们一同分享:先在瓶里放上各种轻石粒,接着是水苔,加入干海苔增加土壤的保湿性,接着是植物土,最后铺上铺面石,既增加了美观性,还起到锁住水分的作用。心动不如行动,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如法炮制地将采集来的泥土和装饰山石先分层装在微景观瓶里,有的小组在装土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地方土壤铺得多,有的铺得少,呈现出了一定的坡度,不仅使得景观有了高低错落的空间感,而且还大大增加了容器的使用空间。学生们妙手偶得的成果,带给他们意想不到的收获和一份惊喜。更多的小组也独辟蹊径地对山石进行造型和植物的布局,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
三、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多向合作与交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学生们的产品从迭代开发到不断完善,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认知方式、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存在着客观差异,但是每个人的闪光点不同,都有着自己的创造思维、想象能力和自己的个性。因此,我们采用了自由分组、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瞧,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就进行微景观的布局与摆放;电脑高手,就进行资料的搜集和PPT的制作;动手能力强的人就进行植物的采摘与土壤的搭配;语言大师,他们就负责产品的推广。看似繁琐的人员分工,其实是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在各施所长、各尽其职,他们以散而不见、学而不知的方式,探究着四川的特色生灵,以零散的“点”串联起完整的“形”,让项目产品从初始到迭代再到更新实践与创作。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微景观生态瓶项目产品的开发过程就是打开学生跨学科学习的建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习经验的激活,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相信学生们制作的微景观生态瓶能成为宣传四川、弘扬古蜀文化的一张亮丽的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