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作者】 热娜罕·阿卜杜热西提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教研室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要想正确有效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基石作用,应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切入点,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培养爱国情怀、耕植责任意识,符合课改发展新要求。文章就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在充分关注小学生课程学习特点的情况下,提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问题的有效对策,供广大德育工作者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应注重优化教学方法,制订出更为合理的教育计划,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质量。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并从当前的教学情况中总结经验,尝试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并认识到责任意识的重要性,由此培养学生成为一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公民,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新时代背景下,对小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尤为重要。但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理念,进一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为学生成为道德品质良好、遵纪守法的公民奠定扎实基础。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讲授,没有明确教学的根本目的,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二是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很多学生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原因在于教师未能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始终以“我讲你听”这种单一化、模式化、程序化的模式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其积极性无法被调动,教学方式的单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三是实践教学活动明显不足。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并行,才能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内容具体落实到行动中,不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而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进行理论教学,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较少,使学生无法理解道德与法治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也导致教学的最终效果难以被量化。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也反映出教师教学水平亟待提高。作为组织者、计划者、主导者的教师,其教学水平与素质对教学成效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需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吃透教材才能游刃有余,也能在精研教材及学生基础上,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教学策略。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
2.1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互联网+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其倡导将现代流行的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与传统的教育结合,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知识的展现手段方面,信息技术采取了以视频为主的方法,能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在激发学生学习方面有着相当大的优势。而在法治意识的培养中,其也能以强烈的情感共鸣支持学生学习枯燥的法律条文,让法律条文变得“富有感情”,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有关法律的常识,还能让学生明白知法懂法的必要性,从而减轻学生学习法律的抗拒心理。
2.2 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参与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也要考虑当前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逐步走出课堂、走出教材、走入社会,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真正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已有的课程内容,让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活动。特别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问卷的设计与制作,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访问、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理论知识的深度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以德育目标为指导,积极开展参观等实践活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立德树人”课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明确学科德育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实地走访、参观,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品德素质。
2.3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促进自主学习
新课改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此阶段,小学生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欠缺,因此在实施合作学习的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相互监督和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和自主性。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相应的法治、道德等学习小组,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地探索道德与法治知识。为了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仅能够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更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它需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为此,教师应该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2.4 注重表现性评价,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评价主要设计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贯穿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注重从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担当精神、品德修养、法治观念、日常品行表现等方面考察,围绕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实践性、体验性等特点,注重观察、记录学生在学习、实践、创作等活动中的典型行为和态度特征,运用成果展示、观点交流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质性分析,同时兼顾其他评价方式的应用,不断加深学生的知行体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生学习,促进教师反思并改进教学方式。
小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小学法治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以及在今后的和谐社会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教师、家长应深刻意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小学生的法治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与法律意识,使其成长为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教师作为法治教育实施的重要组织者与引导者,应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创新法治教学形式。采取多样化的趣味教学法将法治教育有效融合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全面提升法治教育成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婧.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读写算,2021(27):101-102.
[2]王萍.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智力,2021(15):131-132.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应注重优化教学方法,制订出更为合理的教育计划,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质量。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并从当前的教学情况中总结经验,尝试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并认识到责任意识的重要性,由此培养学生成为一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公民,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新时代背景下,对小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尤为重要。但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理念,进一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为学生成为道德品质良好、遵纪守法的公民奠定扎实基础。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讲授,没有明确教学的根本目的,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二是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很多学生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原因在于教师未能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始终以“我讲你听”这种单一化、模式化、程序化的模式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其积极性无法被调动,教学方式的单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三是实践教学活动明显不足。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并行,才能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内容具体落实到行动中,不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而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进行理论教学,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较少,使学生无法理解道德与法治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也导致教学的最终效果难以被量化。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也反映出教师教学水平亟待提高。作为组织者、计划者、主导者的教师,其教学水平与素质对教学成效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需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吃透教材才能游刃有余,也能在精研教材及学生基础上,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教学策略。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
2.1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互联网+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其倡导将现代流行的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与传统的教育结合,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知识的展现手段方面,信息技术采取了以视频为主的方法,能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在激发学生学习方面有着相当大的优势。而在法治意识的培养中,其也能以强烈的情感共鸣支持学生学习枯燥的法律条文,让法律条文变得“富有感情”,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有关法律的常识,还能让学生明白知法懂法的必要性,从而减轻学生学习法律的抗拒心理。
2.2 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参与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也要考虑当前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逐步走出课堂、走出教材、走入社会,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真正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已有的课程内容,让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活动。特别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问卷的设计与制作,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访问、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理论知识的深度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以德育目标为指导,积极开展参观等实践活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立德树人”课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明确学科德育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实地走访、参观,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品德素质。
2.3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促进自主学习
新课改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此阶段,小学生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欠缺,因此在实施合作学习的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相互监督和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和自主性。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相应的法治、道德等学习小组,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地探索道德与法治知识。为了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仅能够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更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它需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为此,教师应该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2.4 注重表现性评价,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评价主要设计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贯穿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注重从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担当精神、品德修养、法治观念、日常品行表现等方面考察,围绕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实践性、体验性等特点,注重观察、记录学生在学习、实践、创作等活动中的典型行为和态度特征,运用成果展示、观点交流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质性分析,同时兼顾其他评价方式的应用,不断加深学生的知行体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生学习,促进教师反思并改进教学方式。
小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小学法治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以及在今后的和谐社会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教师、家长应深刻意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小学生的法治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与法律意识,使其成长为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教师作为法治教育实施的重要组织者与引导者,应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创新法治教学形式。采取多样化的趣味教学法将法治教育有效融合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全面提升法治教育成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婧.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读写算,2021(27):101-102.
[2]王萍.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智力,2021(15):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