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

【作者】 沙拉买提·吾买尔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乌尔其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核心素养教学是以教学任务为导向,学生通过对不同的任务点进行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持续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小学道德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题。在某些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通过将教科书的知识内容与精心设计结合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和指导。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策略探讨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核心素养的教育愈发受到重视,其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科目作为开展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教学途径,其中蕴含的核心素养元素极其丰富,为此,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科目的育人优势,进一步加强对小学生综合素养和道德水平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心智发育还不成熟,也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模式,没有较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在小学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重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而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教师在小学教学体系中的首要教育任务。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低,对于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由于自身认知能力有限,人生观和思想道德水平发育尚未成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逐渐成长。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不断深化认知,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年龄特点,以此保障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但根据相关的教学调研结果来看,多数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未能结合教学指导和学生实际情况构建起系统的教学理论,致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存在局限性,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此外,部分教师对于生本理念缺乏深入理解,教学活动中未能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关系处于对立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影响,阻碍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培养核心素养的措施
  (一)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树立学生正确认识
  教学目标的设立是优化创新的第一步,课程目标的设计应始终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并结合该学科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制定动态化的教育目标,为后续目标的优化调整奠定有利基础。以“家中的安全与健康”为例,该单元讲解了紧急求救与自救的基本知识。根据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可设置三层教学目标:第一层,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生活,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第二层,提升学生自我认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义务参与到家庭劳动;第三层,强化学生法制观念,普及、树立安全意识。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细化分配,教师可有的放矢开展教学工作。
  (二)明确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道德与法治教学并非简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从教材整体布局来看,能够用来讲解的内容相对较少,重点主要放在学生学习体验上。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导向,注重对案例中的情感分析,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之余,收获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如“为他人喝彩”,其教学目标要让学生认识到嫉妒的表现,知道嫉妒的存在不仅给他人带来伤害,还会影响自己成长。教师在本课教学中根据教材中的插图,将情节改编成《当同学获得荣誉时》小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通过观察、倾听了解视频中人物的表现,然后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畅谈感受,说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何感受?”引发学生对“嫉妒之害”的思考。视频中小演员的精彩表现让抽象的嫉妒转变成形象化的情节,进而增强学生的理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进而唤醒学生对嫉妒的认知,引发对嫉妒心理的批判和对自我的反思,积极调整、完善自己,促进道德品质提升。
  (三)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为学生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合理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例如,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敬老意识和孝顺意识,则应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与敬老意识相关的教育内容,定期组织以身边的敬老故事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踊跃发言,讲述自己身边的孝顺故事,在课堂中为学生预留充分时间,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和互动,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差异不大,在交流过程中能加强学生对敬老和孝顺的深刻理解,对提高学生敬老意识和孝顺意识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四)渗透思想,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法治思想的渗透,可以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有积极影响。法治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法治信仰和公平正义的意识,使之做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视崇尚者、自觉坚守者和坚定捍卫者。教师可以广泛引用与教材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和实践,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拓展教学内容,将一些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通过分析讲解,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法律知识的同时,坚定正确的观念立场,明辨是非,树立法治观念。
  (五)聚焦核心素养,构建课堂教学新生态
  随着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形式,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都呈现出了全新的局面。作为义务教育的起步阶段,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初级阶段,是奠定基础的阶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核心素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采取合理的方式来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其次,要加深对学生能力、情感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良性的师生交往与互动局面,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情感基础。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一起学习知识、共同探索和研究,加深与学生的密切合作,增进师生感情,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可和接受教师,从而构建课堂教学新生态。
  综上所述,在小学时期加大道德与法治教育力度,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极大地推动了学生个人能力的成长。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期间,教师除了需要重视理论知识教育,也应当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作用,通过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实践活动、明确主体对象、注重情感体验、深挖教学要素、引进小组学习、创建教学情境、拓宽授课渠道、制订教学制度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行规范行为举止、尊重并理解他人、遵守规则制度,提升其个性化发展及社会化生活能力,为学生成长为高素养、综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莎莎.新形势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52):132-136.
  [2]张旭东.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究[J].智力,2022(36):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