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学前教育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策略分析

【作者】 茹则妮萨·阿卜力孜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罕艾日克镇第一中心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幼儿阶段是人类成长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因此幼儿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基础。幼儿园良好的行为和习惯的培养会对个人以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幼儿教育必须要寻找更为有效的教育模式,重视培养小朋友们良好行为习惯。幼儿时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幼儿进入幼儿园生活中,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教师、家长等做好协同配合,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习惯;策略探讨
  教师应在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为幼儿积极创造丰富的动手机会,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教学应该重视其现实性,做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同时应该注重其规律性,利用幼儿幼儿时期脑部的强大发育能力以及重视幼儿在该年龄阶段的性情与接受能力等进行科学教学。最后应该重视教育的效用性,明确在幼儿成长前期应该着重培养的具体行为习惯,将教学力度主要放在应该重点培养的方面。
  一、善用绘本,通过行为习惯培养赋能德育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多源于对成人的模仿。教师和家长首先应自觉规范个人行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幼儿接受道德层面的熏陶。比如,在培养幼儿诚实守信时首先应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以身作则地为幼儿示范,而非一味说教。幼儿面临指责与抱怨时会本能选择逃避,做错事受到严厉责罚时尤其喜欢“对着干”。针对这种情况,可从幼儿的视角看待问题,用绘本故事替幼儿发声。绘本故事隐藏着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生道理。如果书中角色做错了事,幼儿就会产生一种安全感和情感共鸣,不容易对父母的话产生心理防卫。在大人的引导下,幼儿可以在阅读中清晰认识到这些行为是对是错。
  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幼小衔接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内容之一,是幼儿接受综合性启蒙教学的重要阶段。要提高幼儿进入小学后的适应能力,就需要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均衡发展多加关注,充分遵循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仅看重显性的学力提升,同时还要注重隐性的心理品质培养,实现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为此,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教师要遵循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开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幼儿所喜爱的游戏方式组织教学,促使幼儿在一定的游戏情境中学习知识、思考探索,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促进规则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对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活动来讲,幼儿所处的教学氛围和生活氛围是十分关键的。良好的生活氛围和学习氛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产生影响,从而能够使得幼儿积极配合幼儿教育工作者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活动。例如,在幼儿园课堂上,可以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融入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游戏的玩耍,来构建活泼欢乐、趣味横生、符合幼儿天性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有效激发幼儿有些的参与兴趣。在幼儿游戏参与活动中,自然而然的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幼儿持久的学习习惯
  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创新教学方法,不仅仅要脱离老式的“小学式”教学形式,还需要保证幼儿在幼儿园当中可以学习到知识点,培养幼儿的体能及智力,促使幼儿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下去。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无法脱离教师的示范、培养与幼儿的坚持、循环练习的,因此,幼儿教师需要为幼儿创建出一套丰富的、完善的教育体系,更加需要系统性地去培养幼儿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推进幼儿获得综合素养的整体进步。
  五、创设合适的情境、帮助幼儿提高自律能力
  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培训需要特定情境的协助,因此教师需要创造适当的教育环境,使幼儿更好的理解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首先,幼儿园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儿童的习惯,关注儿童的学习思维,要保证所创设情境的合理性,要确保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幼儿的知识技能水平一致。例如,为了促使儿童更好的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学习,教师可以使用真实的案例来分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儿童们播放特定的视频,要选择儿童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利用儿童的趣味性活动和互动教育游戏进行课堂设计,从个人角度引导儿童,促进儿童对所播放视频的清晰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儿童行为进行培养。幼儿时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更是不良行为产生频次较高的阶段,若对其并不加以引导,不良行为习惯逐步危害幼儿良好发展。应积极掌握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因素,以此为核心基础提出纠正策略。教师引领幼儿纠正各类不良行为习惯,提高幼儿园行为教育质量。
  六、基于实践视角,发展幼儿思维
  实践是众多教育教学活动中能提升幼儿能力的最快速的方式,参与实践活动既能够灵活地锻炼幼儿的思维和思想,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发展幼儿的实践能力。实践活动需要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和思维特点,所以在实践视角下,老师可以应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活动,基于实践活动视角下提出一些实践性的问题,由此有效地发展幼儿的思维,拓展丰富的提问活动,促进幼儿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有效提升与发展。
  七、家园合作,实现良好行为习惯的家园共育
  想要保证幼儿家园联动的实效性,幼儿教师就要积极组织各项主题班会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凝聚家园共识,进而培育幼儿的优质人格。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是需要幼儿教师注意的:第一,幼儿教师必须明确教育目标,并邀请幼儿家长一起参加主题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主题班会活动开展的有效性;第二,对于主题班会活动的建设,必须符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主题班会足够的趣味特点,从幼儿的实际成长过程入手,找寻科学合理的素材,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对于主题班会活动的参与兴趣。
  总而言之,在我们看来,关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幼儿园阶段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幼儿教育工作者要想有效完成这一任务,那么就必须要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遵循幼儿的成长天性、遵循幼儿学习的科学规律,以此来为幼儿的成长构建良好的氛围、来变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来引导幼儿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及时参与。
  参考文献:
  [1]左婧.聚焦幼小衔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名师在线,2022(20):94-96.
  [2]施立美.幼儿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措施探究[J].智力,2021(33):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