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议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作者】 张晓荣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学苑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写作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为了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教师应该解决好习作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即“想写”“写什么”“写好”等问题,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问题;兴趣;内容;感情
一直以来,习作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那么,教师该如何解决习作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让学生能轻松写好作文呢?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改变学生的习作环境,激发他们的兴趣。
平日里,根据将要布置的作文题目提前装饰教室的环境,增添适当的工具,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比如说,布置一篇与春天有关的作文,在教室里装饰上不同的鲜花,让小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或者带领学生到操场、种植园、小花园等去观察,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春天的美丽和独有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阅读,积累语言材料
学生掌握书面表达的能力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些学生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却无法“文从字顺”地表达出来,这就是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强调课外阅读,为学生们提供了不少的儿童书籍:《伊索寓言》、《上下五千年》《鲁滨逊漂流记》……发动家长陪孩子阅读,开展“共读一本书”“我阅读,我快乐”等读书活动;指导学生在跳蚤书市上淘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学生们一有空闲,就会到图书角捧起书津津有味地看。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现在大部分学生头脑里积累了不少好词好句,优美句段,开阔学生们的眼界。
三、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了解到有的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我们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指导能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接受吗?这样的习作指导的针对性何在?怎能完成根据教参与以往教学其它学生的经验,指导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极强的习作呢?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我们教师“辛苦”地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匡定,学校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理解,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而学生创造性地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中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瓦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
四、重视习作交流,积极引导点评
习作后的交流、评改和展示也同等重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中,有关习作的基本要求为让学生向别人分享自己的作文,例如,“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写作完成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分享写作的乐趣”“读给同学听”“读给大家听”等,这种要求是为了将习、说、评及改有效地结合起来。再加上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语文写作教学关注学生对习作的互评和自评,在和教师、父母、同学的交流中体验写作的乐趣。由此一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写作是自己与他人的对话,让别人体会到自己所传达的感情。教师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将掌握到的习作方法应用到作文中,鼓励学生在文章中变换不同的自作表达模式,以便于能熟练掌握各种写作方法。此外,教师还应多点评学生作文,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不足,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取长补短,提升习作水平。
总之,我认为小学生习作起步要稳健有力,一步一个脚印,就必须将他们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自己寻找习作素材,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也只有多读、多思、多观察、多练习,才能在习作时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关键词:问题;兴趣;内容;感情
一直以来,习作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那么,教师该如何解决习作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让学生能轻松写好作文呢?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改变学生的习作环境,激发他们的兴趣。
平日里,根据将要布置的作文题目提前装饰教室的环境,增添适当的工具,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比如说,布置一篇与春天有关的作文,在教室里装饰上不同的鲜花,让小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或者带领学生到操场、种植园、小花园等去观察,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春天的美丽和独有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阅读,积累语言材料
学生掌握书面表达的能力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些学生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却无法“文从字顺”地表达出来,这就是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强调课外阅读,为学生们提供了不少的儿童书籍:《伊索寓言》、《上下五千年》《鲁滨逊漂流记》……发动家长陪孩子阅读,开展“共读一本书”“我阅读,我快乐”等读书活动;指导学生在跳蚤书市上淘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学生们一有空闲,就会到图书角捧起书津津有味地看。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现在大部分学生头脑里积累了不少好词好句,优美句段,开阔学生们的眼界。
三、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了解到有的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我们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指导能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接受吗?这样的习作指导的针对性何在?怎能完成根据教参与以往教学其它学生的经验,指导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极强的习作呢?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我们教师“辛苦”地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匡定,学校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理解,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而学生创造性地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中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瓦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
四、重视习作交流,积极引导点评
习作后的交流、评改和展示也同等重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中,有关习作的基本要求为让学生向别人分享自己的作文,例如,“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写作完成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分享写作的乐趣”“读给同学听”“读给大家听”等,这种要求是为了将习、说、评及改有效地结合起来。再加上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语文写作教学关注学生对习作的互评和自评,在和教师、父母、同学的交流中体验写作的乐趣。由此一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写作是自己与他人的对话,让别人体会到自己所传达的感情。教师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将掌握到的习作方法应用到作文中,鼓励学生在文章中变换不同的自作表达模式,以便于能熟练掌握各种写作方法。此外,教师还应多点评学生作文,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不足,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取长补短,提升习作水平。
总之,我认为小学生习作起步要稳健有力,一步一个脚印,就必须将他们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自己寻找习作素材,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也只有多读、多思、多观察、多练习,才能在习作时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