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作者】 王 亮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金坪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推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将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形象直观化。可感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新奇感与好奇心,还可适时适地让他们感受到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就感,对干他们学习兴趣的促进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应成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下面就我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解,谈谈我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兴趣也就越浓。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存款利息、日常生活口打折购物、按一定的比例设计平面图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并且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比如说,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我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数学,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过程如下:先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脑海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然后,猜老师的岁数。先猜猜老师是多大了?(25)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5岁,那老师多少岁呢?(30)30岁也是一个数量,那大5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然后,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13)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张,那老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八花鸭,分别为18只,24只,求八花鸭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花鸭。于是,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在教学“比较轻重”一课时,我变教材中小熊和小猴玩跷板的场景为本班同学间玩跷跷板的纪实录像。当同学们看到自己和其他伙伴的身影时,个个表现的非常兴奋,大声叫着能看到的小朋友的名字。当看到又瘦又小的张明被架在跷跷板的一端不管怎么用力也压不起又胖又重的孙永飞时,同学们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同时又有部分同学大声说:“张明太轻了,根本压不过孙永飞。”借助这一场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用眼观察轻重的能力。
  二、依托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与数学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一年级“0的认识”,根据教材要求要体现以下思想
  1、零是任何一个确定的量的否定;2、零是一个特定的“点”(起点);3、零是一个确定的数。它比1小1。怎样教学这些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呢?以第一点为例,教学时,我先设计:篮子中有三个苹果,吃去一个,再吃去一个,又吃去一个,最后篮子里有几个苹果?“0”个。再设计小朋友投球比赛,投进1个得1分,结果小东投进5个得5分,小红投进2个得2分,……小军一个也没投进,得0分。这样,就比单纯地说“0就是没有”含义要丰富多了,让学生明白,0不仅仅是“没有”,它是“有”的否定。
  三、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口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入手,使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测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通过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上下楼和拐弯实际是在进行平移、旋转的活动,从家到学校在经历位置的变化。当学生发现书本上所叙述的数学问题就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事情,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决生活问题,会让学生感觉数学原来是那么简单而有趣,数学的作用这么大,人们的生活原来离不开数学。如在复习平面几何的面积时,我选用学生熟悉或经历的为家庭装修所需多少费用的数学素材,如整套房间的面积是118平方米,主人要求进行基础装修,总装费修用预计在4万元,然后让学生求出每一项装修的明细费用。首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居住的房子原来是由几何形体组成的,房间的每一个平面上是学生熟知的图形。教师给出所有房间的带有尺寸的立体、平面图和装修材料的单价,全班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因此学生采用分工协作的方法,每一小组人完成一部分工作,最后学生一起求出装修的明细费用。学生在整个数学活动中体会出要求墙面需要多少涂料就是在求四边形的面积:要求做一扇门用多少材料就是在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求地面需要买多少块砖或大板,就要根据房间地面的面积和所铺材料的单位面积,算出所铺材料的数量……。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更可喜的是他们体验到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乐趣,这对形成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学生在汇报中,把自己的想法与做法一一展现给大家,有的组还在选材上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在选材时还可根据装修预计费用和居住的年限。来决定买什么材质的材料等等。学生在充满开放、自主、有序中完成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现实中生活的问题,不断形成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仅把本节课的数学知识进行复习,还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现素材的选择具有数学价值,与本节课数学目标紧密联系。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年级,以主题形式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实践机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一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交流中感悟数学的价值所在,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必要的应用技能和实践经验。
  总之,生活化的情境对于小学数学教育非常的重要,它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数学知识点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们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抵触情绪,可以让学生们对这门学科更加有兴趣,也可以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增强知识的实践性。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运用一些生活化的例子,生活化的实物,运用多种生活化的思维来给学生们进行讲解,增强学生们学习数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