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 朱美茹
【机构】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学校
【摘要】【关键词】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阶段基于学力提升的活动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JJB1422005)子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活动课程优化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SJHDKC152)研究成果。
摘 要:“双减”背景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全面发展,综合提高素质。“双减”政策为活动课程带来了发展契机,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活动教学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双减;活动课程
2021年7月我国发布“双减”政策,要求减轻中小学课后作业负担,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教师的目光就不能只局限于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吸收,更要考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否感受到文学作品对于他们情感的熏陶,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一、语文活动课程的内涵
关于活动课程,我们可以从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的思想中得到启发,他抨击传统教育,主张“做中学”,在实践中发展智力,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活动课程是指以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学习,获得能力的课程”这一理论。
界定语文活动课,首先要从语文课程本身入手,新课标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语言文字交流能力,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我认为语文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社会实践课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实践。以系统化的语文知识传授,特色化语文能力训练为主要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语文活动课程的现状分析
由于初中语文活动课程兴起时间较短,缺乏实践经验,教师对其认识不足,在具体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类问题。
(一)语文学科性质的混淆
关于语文学科性质历来观点不一,但不管形式如何多样化,语文课程都姓“语”,区别其他课程。但在目前初中语文活动课上,依然存在学科性质不清的现象。比如我们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综合实践活动“倡导低碳生活”为例,一些教师在语文活动中过度强调低碳生生活的意义及如何才能做到低碳生活。学生讨论热烈,提出了很多关于低碳生活的措施。在这堂课程中学生虽然积极融入课堂,氛围活跃。但由于教师在活动课程中忽略了学科的性质,一味地强调环保,上成了一堂环保课程,而本次活动课程的主题是要学生掌握拟写宣传标语及宣传资料的语文知识,未能使语文活动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教师过度夸大学生的自主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语文活动课程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目的地进行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然而一些语文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偏差,认为活动课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忽略了教师的主导组织。甚至有些教师直接把语文课堂定义为学生的课堂,造成课堂局面混乱。学生对于活动课程的要求,往往只是敷衍了事,或直接照抄网络资源,并没有真正理解内容,更不用说语文活动课所要达到的具体标准。
在学校教育中,总会有一些学生学习困难,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缺少自信。这类“学困生”在每个阶段都存在。所以在实施课堂活动中,教师难免会忽略“学困生”的参与度,使他们游离于活动课的边缘。久而久之,这类学生在教师的忽视下,渐渐远离语文活动课堂。
(三)语文活动课教学内容单一
教师在具体活动课的教学中,大部分内容都来自于教材,很少结合教学实际开发活动教学资源。一些教师对活动课的设计是单一的、零散的,导致大部分语文活动课只能成为常规学科课程的附属品或装饰物。
在实际活动课程中,活动形式多采用讨论法,形式单一。不可否认,讨论法确实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但如果只专注于问题本身,忽略语文课程要求,活动课程就失去意义。语文内容涵盖“听、说、读、写”等不同方面,而讨论只是其中一种方式,教师应该在具体课程中灵活应用不同教法。根据不同内容,选择适合的教法。
三、“双减”背景下语文活动课程的对策思考
(一)教师要明确活动目标,设计活动主题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课业压力,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对教师而言,语文活动教学计划要有长远性,必须要确定教学目标、有具体教学内容。要明确活动是为语文课堂服务的,是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课程安排上要统观整个学期,总体设计。再从总体中划分出阶段目标和每一次课程的具体目标,每一次活动课程主要侧重哪方面能力的培养,围绕目标设计活动。同时,语文活动教学目标的设计,也要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因年龄而异,因对象而异。
(二)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心理特征设计课程
在“双减”政策背景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会发现这些改革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质量,个人素质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活动安排时,要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以及接受能力,使活动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专长。特别是上文所提到的“学困生”,要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设置的内容要让学生够得着。这样学生在活动课中才能充分发挥自我,语文活动课才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
(三)教师注重课程资源开发,丰富活动课程形式
语文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以及能力水平决定了语文活动课教学资源的开发范围、程度以及利用水平。教师资源开发一是体现在对教材的运用上,教师要明确自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二是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提出的问题,从问题中开发课程资源。三是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转化为具体教学活动,将学科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实践中。
总之,在具体的语文活动课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善于挖掘课程资源。只有不断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深入研究,语文活动课程才会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学层次,才能为传统语文课程注入新活力,增添新色彩。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冯淑娟.如何从事语文活动课教学[J].人文社科论坛,20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