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探讨

【作者】 李改霞

【机构】 新疆和静县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由于个体教育、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不同,催生出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差异,不同个体的差异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在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中,也会因为各种因素作用产生差异,这种现象在数学、物理等理工类学科中表现最明显。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尊重差异的观念也逐渐被接受,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分层教学理论逐渐在教育领域普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不同的教育环境采用分层模式进行教学,本文基于分层教学的教育理念,探索分层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手段。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即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前提下,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培养策略,分层次布置作业,进行教学评价,以达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相对传统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教学压力做了合理规划,有利于保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合理的分层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大胆突破。那如何初中实际生物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呢。
  一、分层制定培养目标
  生物学科是一门具有独特学科特色的课程,没有学习目标盲目学习可能会劳而不获,同时相较其他的中学科目而言,生物既要考虑逻辑性又有大量基础知识需要进行背诵,是很容易拉开差距造成差异的学科,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分层次制定培养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缩小学习差异,保障每一名学生都能有收获,实现全面综合发展。
  分层制定培养目标,可以将班级内的同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基础扎实,能够适应教师的授课风格,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这一类学生培养目标以掌握课内知识为基础,培养创新性思维和能力为方向,可以提高教学难度。这类学生,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可以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推荐参加一些如“奥林匹克生物竞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市生物知识竞赛等赛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竞争力。第二层次的学生以掌握课内知识为基础,具备一定的拓展能力,并具备实际和创新思维。这一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要以课内知识为主要学习目标,打牢基础,并能自主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索。第三层次的学生以数学基础一般的学生为主,这一层次的学生培养目标以打牢基础,掌握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为主要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放缓教学速度,保障学生能够理解。
  二、分层次进行作业设计
  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科的学科特点就是理性思维与实际练习结合,学生要学好生物这一学科不可避免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因此布置作业对学习生物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教学时可以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课后练习,一方面查缺补漏,一方面巩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针对不同层次合理规划难度,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有效进行教学巩固的同时不会失去学习热情。
  作业可以分为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两种,课内作业一般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与当前课堂的教学内容挂钩,分层必要性小,因此按照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作业分层主要以课外作业为主。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为例,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而言,只需要让他们记忆清楚人体内各种物质的流动承担者以及相关作用即可,重点在于打牢基础,课外作业以常规基础类为主。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而言,不仅要完成基础知识的记忆工作,还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理解,掌握人体内各运输结构的运行机制,能够针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条件下培养探索精神,对这一层次的学生就需要提供课后作业的深度,要让学生有思考空间。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而言,掌握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模块,要做到将各类知识串联起来。如心脏与血液循环机制的作用,内外循环与血液循环间的关系,人体单一循环机制出现问题是否会影响整体循环等,布置作业要考虑综合性和联系性,要具备深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根据学生的不情况,布置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课外练习,一方面减轻学生的课后压力,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避免因为作业难度过高或过低而影响学生的学生热情,减少两极分化。
  三、分层次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即针对课堂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后反思,查缺补漏和改正的过程,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是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的,不可避免的会因为学生的差异而影响整体效果,让评价结果产生偏离,不能反作用于课堂,改进课堂缺陷。因此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分层进行教学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完善课堂结构,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表现。
  分层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对学生个体进行分层,划分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和教学组,制定不同的考察要素展开评价。第一层次学生的教学评价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为依据,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思维方式以及学习热情。以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为例,要考虑这一层次的学生学完这一章节是否已经掌握本章节基础知识,是否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掌握了日常生活中有关细菌的防护手段。第二层次的教学评价以学生是否掌握课内知识为基础,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课堂积极性和互动情况。即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是否集中精力,愿意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掌握了细菌防护的手段。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而言,最重要就是打好基础,稳扎稳打,不图效率,保障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分层教学是教育越发专业化和现代化的体现,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倾向,教师教学要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分层教学不是看人教学,不是对学生能力的分层,教师的职业操守,因材施教,保持初衷不变,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成为合格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於琳雅.初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22):11.
  [2]于华优.初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巧用[J].高考,2019(1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