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挖掘生活中的乡土文化精彩学生人生

【作者】 蔡 让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牟坪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风俗民情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里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就属于乡土文化范畴。乡土文化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为老百姓广为传用的民俗文化,它主要以传承已久的民风民俗为主。在语文新课标全面推开的今天,正确认识乡土文化的作用,积极开发乡土文化教材并加以实施,将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升。
  多年前我就参加了学校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研修课题。通过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引导班上学生把课堂融入到生活。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表现乐于学习,自己也教得比较轻松,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课堂教学我逐步掌握了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实践工作中,我对乡土文化在课堂中的运用有了些许心得:
  1、乡土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一向倡导“生活即教育”,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也是儿童自己的世界,是儿童自己生活的环境,直接拿儿童熟悉的事物做教材、教具,被认为更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这就需要我们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善于挖掘和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用小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更强的兴趣,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如若一味的“讲”,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抓住学生熟悉的乡土内容进行引入,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由于牟坪的学生根本对课文中的风光没有感知,如何让学生有效进入课文呢?通过思考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首先我让学生回忆自己家乡有哪些自己喜欢去的地方,介绍自己的家乡,说出自己印象中的牟坪景色入手,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牟坪的位置在宜长路边,有“绿色长廊”的美誉,牟坪的水浒风光、金银湖、楚王寺水库、冬瓜沱水域等自然景观在他们眼中美不胜收。然后提示他们想不想感受下外面的风光,开展一个小型的展示会,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旅游去过的地方,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顺利进入了课文中桂林的山水,打破了枯燥教学的僵局,
  2、乡土文化培育热爱家乡的情感
  牟坪的学生作为农村小学生,日常生活都在多姿的乡土文化里,他们不仅最理解、最需要这种文化,而且对这种文化的感悟最深刻。为此在教学中学校教师都会让学生留心牟坪,把课堂开放到生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课前了解家乡的特产,结果在课堂讨论时,学生反应异常积极:牟坪镇的稻谷,高梁、玉米、花生、油菜、红薯、牟坪烧酒、苕粉及大米在学生心中享誉四方,很快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脸上洋溢出的自豪和幸福,听课者都深深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民风民俗这一单元时,讨论时学生更是对牟坪春节写对联、贴对联,元宵节烧龙灯,清明节祭祖;丧事时做道场,结婚喜事时看新娘、闹洞房、办烧火会等如数家珍。老师在这一过程中适时让学生讨论这些风俗中哪些是文明的,哪些是不文明的,帮助学生提高了审美能力,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3、乡土文化是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源泉 
  乡土文化教材是对现行教材的一种充实,它不仅能极大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更能积极促使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俗话说爱是一切的源泉,家乡深植于学生心中,长大后才会更好地为家乡作贡献。通过不断探索,我一直把红色文化、仁德文化教育作为乡土教材挖掘,并和语文学科相融合,有机的引入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是挖掘“红色”文化,传承牟坪英烈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新时代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
  牟坪镇作为革命老区,是川南“南溪农民暴动”的指挥部所在地,是李立之、张守恒、余文涵等老一辈革命先烈战斗或牺牲的地方。学校利用周一集会升旗、每周五的班会课时间组织学生对红色历史进行记忆;通过黑板报、手抄报、演讲、征文等形式让学生不忘今天的幸福是先烈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特别牟坪修缮了“南溪农暴指挥部遗址”、余文涵烈士纪念广场后,学校一直把这两处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烈士生活和战斗的地方,清明时节组织学生为烈士扫墓,用“红色精神”激励和影响学生。活动走近了学生身边,既符合“五育并举”中德育的要求,又满足了校本“五彩课堂”红色课程进入课堂的需要,
  一方面是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潜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了传统教育。让学生真实地走近英烈,感受英烈,拉近了英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整理资料中感受到了英烈生命的气息,激起了探究的热情,又在探究中增强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以上走近牟坪英烈活动的开展,使班级同学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感受到无数的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托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中,众多革命英雄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和人民的幸福生活,献出了他们的宝贵生命和热血,我们应该学习革命先烈们的革命精神。牟坪学生作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遗志,好好学习,用成绩回报英烈们。
  二是倡导“仁德”文化教育,弘扬孝行善举。
  仁德活动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思想,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自尊心、自信心,引领学生拥有敬老爱老的健康心态。
  每年重阳节,学校都组织学生到牟坪镇敬老院参加活动,慰问老人。活动中一方面感受党委政府现场对老人们的关心,感受政府让老人老有所依;一方面通过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等方式,为敬老爱老做力所能及的事,从小进行仁爱教育,让他们树立起在家爱父母,在外爱他人的理念。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道德与人格的魅力,体会到仁爱的深刻内涵,感受到仁爱理念和博爱胸怀,切实提高善思明辨的能力,真正领悟仁者爱人的国学思想,进而促进学生谦谦君子之风。
  通过红色文化、仁德文化活动,我班学生一方面从思想上受到了教育,另一方面学生树立了长大后为家乡作贡献,建设美好家乡,让家乡更加美丽,让家乡父老乡亲过得更好的宏伟志愿。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特色各异的文化遗产。当我们积极挖掘乡土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仅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继承,更是一次全面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手段的改变,更是学生对家乡的一种感悟,一种全新的认识。“挖掘乡土文化,精彩学生人生”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将一如继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