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提高学生初中地理实践能力的策略
【作者】 茹旺同
【机构】 新疆和静县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地理课程的实践性。地理实践能力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以及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初中阶段,地理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创新课堂内容和方式,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参加室外研学活动,不断培养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实践能力;教学策略
地理核心素养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要求教师带领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地理综合素质。初中地理教学突出强调地理学习的实践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实践能力能够让学生主动关注日常生活,发现问题,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教学时,教师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关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利用多方面的知识丰富地理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地理,应用所学知识认识世界。
一、培育学生人地协调观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背诵,机械地应付考试。这种教学方式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主能力。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穿插人文知识,让学生关注地理活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的协调观,能够不断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人地协调观指的是人们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依存,人类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例如,进行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教学时,这节课主要讲授我国的水资源,教师在讲授我国水资源的情况时,会提到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现象,教师应该通过这个现象指导学生科学用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不被污染。地理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向学生展示水环境恶化导致水资源紧缺的图片,以及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的图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和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总而言之,地理教师应该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发展规律,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培养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创新教学内容方式
课改背景下,地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通过创新课堂该内容,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素养。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的案例丰富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家的位置,并画出平面图,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化案例来学习地理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一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充分展示地理现象,教师可以播放地理的纪录片,展示不同地方的地理特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二是利用实验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地球仪、沙盘等多种教具讲授课堂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一些简单的地理模型,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是进行小组实验,在实验室里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并且通过观察直观地看到地理现象,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以上的多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灵活应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效率。例如,进行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了解地球的面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乒乓球等工具做做地球仪。在学习地图时,教师可以从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让学生认识到地图的共性,学习好比例尺、图例、方向等地理语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图,构思自己家的平面图。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将地理知识和日常生活形成连接,进而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组织校外研学活动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堂的内容延伸到校外,创造多种实践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如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通过校外活动,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目标,以便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教师要注意到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要与课堂内容设计充分结合,不能脱离课堂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因时因地制宜,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人文景观,学习人文地理。通过这种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拉近与地理知识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体验地理环境中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教师能够将课堂内容用实践的方式讲授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进行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特征和农业》的教学时,例如东北地区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对土壤标本颜色进行观察,实地考察不同高度土壤的变化,同时参观东北地区的农业种植情况。校内资源虽然节约时间,但是教学模型过于单一,不能直观的反映地理事物。因此教师应该创造机会,充分利用校外的资源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要将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结合起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充分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课堂内容和实践,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研学活动,将地理常识和动手实践活动相互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还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形成生态文明意识,为高中阶段地理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邢丹丹. 浅谈提高学生初中地理实践能力的策略[J]. 南北桥,2021(13):193.
[2]刘翠娥. 探究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J]. 文渊(小学版),2021(9):2384-2385.
关键词:初中地理;实践能力;教学策略
地理核心素养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要求教师带领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地理综合素质。初中地理教学突出强调地理学习的实践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实践能力能够让学生主动关注日常生活,发现问题,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教学时,教师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关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利用多方面的知识丰富地理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地理,应用所学知识认识世界。
一、培育学生人地协调观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背诵,机械地应付考试。这种教学方式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主能力。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穿插人文知识,让学生关注地理活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的协调观,能够不断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人地协调观指的是人们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依存,人类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例如,进行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教学时,这节课主要讲授我国的水资源,教师在讲授我国水资源的情况时,会提到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现象,教师应该通过这个现象指导学生科学用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不被污染。地理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向学生展示水环境恶化导致水资源紧缺的图片,以及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的图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和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总而言之,地理教师应该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发展规律,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培养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创新教学内容方式
课改背景下,地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通过创新课堂该内容,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素养。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的案例丰富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家的位置,并画出平面图,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化案例来学习地理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一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充分展示地理现象,教师可以播放地理的纪录片,展示不同地方的地理特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二是利用实验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地球仪、沙盘等多种教具讲授课堂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一些简单的地理模型,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是进行小组实验,在实验室里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并且通过观察直观地看到地理现象,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以上的多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灵活应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效率。例如,进行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了解地球的面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乒乓球等工具做做地球仪。在学习地图时,教师可以从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让学生认识到地图的共性,学习好比例尺、图例、方向等地理语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图,构思自己家的平面图。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将地理知识和日常生活形成连接,进而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组织校外研学活动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堂的内容延伸到校外,创造多种实践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如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通过校外活动,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目标,以便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教师要注意到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要与课堂内容设计充分结合,不能脱离课堂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因时因地制宜,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人文景观,学习人文地理。通过这种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拉近与地理知识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体验地理环境中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教师能够将课堂内容用实践的方式讲授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进行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特征和农业》的教学时,例如东北地区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对土壤标本颜色进行观察,实地考察不同高度土壤的变化,同时参观东北地区的农业种植情况。校内资源虽然节约时间,但是教学模型过于单一,不能直观的反映地理事物。因此教师应该创造机会,充分利用校外的资源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要将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结合起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充分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课堂内容和实践,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研学活动,将地理常识和动手实践活动相互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还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形成生态文明意识,为高中阶段地理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邢丹丹. 浅谈提高学生初中地理实践能力的策略[J]. 南北桥,2021(13):193.
[2]刘翠娥. 探究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J]. 文渊(小学版),2021(9):2384-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