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淡改革后幼儿保育舞蹈课程的设置
【作者】 彭志谦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柳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旋律,舞蹈教学同其他课程教学一样,对中职学生的学习、专业、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舞蹈;幼儿舞蹈;课程内容设置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旋律,舞蹈教学同其他课程教学一样,对中职学生的学习、专业、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教育改革,中职学生不再开设专业的学前教育专业,而改为开设幼儿保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将在大专及以上的学校才能开设。在如此大环境下,原本的专业课程,势必将随之而改变,适应新的课程。
在开设新专业之后,首先该改变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的思想,由于专业开设的变化,课程设置出现新的改变,作为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应用情况调整课程内容、重难点。之前,在学前教育的教学上,弹唱、舞蹈、美术、手工作为学前教育的专业实操课程,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占比较大,课程内容更趋向于专业性、单一性,使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练习专业上。改革后,幼儿保育作为中职教育开设的专业,对专业要求没有那么高相应的对婴儿的理论,如:卫生学、育婴师技能学习等,应当作为学生占比重较大的专业课程。
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下,列举舞蹈课程,课程设置会比学前教育少点课时,教学时间变短,那么,老师的上课内容应该如何设置?这是值得我们老师探讨实践的。舞蹈不论是对于幼儿保育专业还是学前教育专业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专业课程,学习舞蹈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强,增加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节奏感,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能够使学生的性格开朗大方,更加自信,积极向上,而这些特点都是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特征。在我看来,不能因为改革后,课程变化,而将学生的上课内容简单化,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样才能使学生不管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工作中都能有扎实的舞蹈基础作为支撑。
但是学生的能力确实参差不齐,在这种学情之下,教师可以在舞蹈课程的设置上,将舞蹈赏析的内容设置在课程中,以提升部分舞蹈天赋不太好的同学的审美,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舞蹈赏析,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人们进行舞蹈欣赏这种舞蹈的审美活动,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舞蹈欣赏活动才能正常和顺利的进行。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所以,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舞蹈形象构成的各种因素,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从舞蹈作品诉诸于欣赏者的感觉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综合了听觉(时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表演艺术,当提升了学生对舞蹈作品的审美后,学生自然而然的舞蹈能力就会随之提升。
从学校方面来讲,特别是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艺术方面一直是中坚力量,无论是学校举办活动,还是参加比赛、各类演出。对于改革之后,育儿保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不仅不应该减少上课内容,更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删减繁琐的内容,增加适合学生的新的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要增加对幼儿舞蹈的学习和认识。幼儿舞蹈的特点是幼儿亲自参与,通过肢体协调,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之后,和幼儿年龄阶段相匹配的身体动作叫做幼儿舞蹈。学习幼儿舞蹈的目的和专业舞蹈不一样,幼儿舞蹈是为了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幼儿身体协调性,促进幼儿骨骼健康发育,让他们能够保持好的体态,不扣肩、驼背、内八字脚等,促进幼儿认知自我,感受艺术之美。
在课程设置中,要让学生清楚自己学习舞蹈,是为了在自己成为老师后,能够更加专业的教授幼儿,要让学生认识到幼儿舞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租偶用,腰符合幼儿的成长发育规律。幼儿的身体成长迅速,各个器官的功能和结构发展潜力巨大,舞蹈课能够让幼儿在艺术的氛围中得到轻松地训练,快乐的成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将自己代入,深刻体会幼儿的身体适应力和学习能力,才能更好的成长,而幼儿的心理特征十分明显,好奇心强、好表现自己、情绪多变、好模仿。因此,我们在教授学生舞蹈时,要培养学生的幼儿舞蹈意识,形象生动、情感色彩鲜明、浅显易懂的舞蹈能够很好的满足幼儿的心理。在课程内容中,要加入幼儿舞蹈的基本概念、特点、种类、表现手法等内容,才能够在创编幼儿舞蹈时做到胸有成竹,只有以创编幼儿舞蹈的方式来反馈和锻炼所学知识,才能够让学生得到深化和延伸。因此,在舞蹈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这个规律,循序渐进,从幼儿舞蹈的模仿——幼儿舞蹈的独立完成——集体舞蹈——创编幼儿舞——集体幼儿舞蹈队形编排——民族舞基础练习——基础组合——单人成品舞蹈,由此顺序,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能够使学生慢慢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合格的幼儿保育员,进入大学后,进行提升,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舞蹈课程的教学是中职艺术院校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具有技巧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征.作为一项教育教学活动,舞蹈教育对促进中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舞蹈教育教学的效率,需要正确地处理好教师、学生与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各大院校必须提高对舞蹈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地实现舞蹈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中职舞蹈;幼儿舞蹈;课程内容设置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旋律,舞蹈教学同其他课程教学一样,对中职学生的学习、专业、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教育改革,中职学生不再开设专业的学前教育专业,而改为开设幼儿保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将在大专及以上的学校才能开设。在如此大环境下,原本的专业课程,势必将随之而改变,适应新的课程。
在开设新专业之后,首先该改变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的思想,由于专业开设的变化,课程设置出现新的改变,作为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应用情况调整课程内容、重难点。之前,在学前教育的教学上,弹唱、舞蹈、美术、手工作为学前教育的专业实操课程,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占比较大,课程内容更趋向于专业性、单一性,使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练习专业上。改革后,幼儿保育作为中职教育开设的专业,对专业要求没有那么高相应的对婴儿的理论,如:卫生学、育婴师技能学习等,应当作为学生占比重较大的专业课程。
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下,列举舞蹈课程,课程设置会比学前教育少点课时,教学时间变短,那么,老师的上课内容应该如何设置?这是值得我们老师探讨实践的。舞蹈不论是对于幼儿保育专业还是学前教育专业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专业课程,学习舞蹈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强,增加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节奏感,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能够使学生的性格开朗大方,更加自信,积极向上,而这些特点都是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特征。在我看来,不能因为改革后,课程变化,而将学生的上课内容简单化,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样才能使学生不管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工作中都能有扎实的舞蹈基础作为支撑。
但是学生的能力确实参差不齐,在这种学情之下,教师可以在舞蹈课程的设置上,将舞蹈赏析的内容设置在课程中,以提升部分舞蹈天赋不太好的同学的审美,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舞蹈赏析,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人们进行舞蹈欣赏这种舞蹈的审美活动,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舞蹈欣赏活动才能正常和顺利的进行。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所以,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舞蹈形象构成的各种因素,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从舞蹈作品诉诸于欣赏者的感觉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综合了听觉(时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表演艺术,当提升了学生对舞蹈作品的审美后,学生自然而然的舞蹈能力就会随之提升。
从学校方面来讲,特别是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艺术方面一直是中坚力量,无论是学校举办活动,还是参加比赛、各类演出。对于改革之后,育儿保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不仅不应该减少上课内容,更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删减繁琐的内容,增加适合学生的新的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要增加对幼儿舞蹈的学习和认识。幼儿舞蹈的特点是幼儿亲自参与,通过肢体协调,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之后,和幼儿年龄阶段相匹配的身体动作叫做幼儿舞蹈。学习幼儿舞蹈的目的和专业舞蹈不一样,幼儿舞蹈是为了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幼儿身体协调性,促进幼儿骨骼健康发育,让他们能够保持好的体态,不扣肩、驼背、内八字脚等,促进幼儿认知自我,感受艺术之美。
在课程设置中,要让学生清楚自己学习舞蹈,是为了在自己成为老师后,能够更加专业的教授幼儿,要让学生认识到幼儿舞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租偶用,腰符合幼儿的成长发育规律。幼儿的身体成长迅速,各个器官的功能和结构发展潜力巨大,舞蹈课能够让幼儿在艺术的氛围中得到轻松地训练,快乐的成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将自己代入,深刻体会幼儿的身体适应力和学习能力,才能更好的成长,而幼儿的心理特征十分明显,好奇心强、好表现自己、情绪多变、好模仿。因此,我们在教授学生舞蹈时,要培养学生的幼儿舞蹈意识,形象生动、情感色彩鲜明、浅显易懂的舞蹈能够很好的满足幼儿的心理。在课程内容中,要加入幼儿舞蹈的基本概念、特点、种类、表现手法等内容,才能够在创编幼儿舞蹈时做到胸有成竹,只有以创编幼儿舞蹈的方式来反馈和锻炼所学知识,才能够让学生得到深化和延伸。因此,在舞蹈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这个规律,循序渐进,从幼儿舞蹈的模仿——幼儿舞蹈的独立完成——集体舞蹈——创编幼儿舞——集体幼儿舞蹈队形编排——民族舞基础练习——基础组合——单人成品舞蹈,由此顺序,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能够使学生慢慢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合格的幼儿保育员,进入大学后,进行提升,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舞蹈课程的教学是中职艺术院校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具有技巧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征.作为一项教育教学活动,舞蹈教育对促进中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舞蹈教育教学的效率,需要正确地处理好教师、学生与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各大院校必须提高对舞蹈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地实现舞蹈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