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时代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究

【作者】 彭 英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柳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一线技术工人的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建设联系较紧密的教育。对中职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中国制造”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也是近年来中职教育的热点话题,更是新时代摆在中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结合我区实际,分析中职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及成因,提出新时代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径。
  一、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 
  中职学校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些技能人才,除通过春季高考、单考单招、技能大赛等途径升入高职院校之外,基本上是专业技能素质较低的劳动者,很多人认为跟初中毕业直接打工没有区别。
  (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目前,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学校的学生培养质量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中职学校的教师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还存在招生困难,所招学生鱼龙混杂、专业师资短缺、实训设备落后等问题。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投入的持续增加以及中职学校自身的 发展,招生困难现状有所缓解,在个别学校,甚至出现了急剧增加的情况,生源的增多与师资现状、实习实训条件的矛盾,日益凸显。
  2.学校因素。近年来中职学校盲目地扩大办学规模,逐步形成了优先保证升学率和就业的工作思路,从而较重视传授知识、技能,而轻视了“育人”工作,片面追求高考上线率和技能大赛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技能缺乏严格的鉴定标准,即使有标准,也很难执行到位。
  3.家长因素。当今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孩子上中职学校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是没有前途的。所以,把孩子送到中职学校的家长,往往就是抱着孩子学个技术,将来能找个工作混口饭吃的态度。甚至有些孩子,家长管不了,怕孩子在社会游荡,惹麻烦,让学校代为看管孩子。家长轻视的态度和较低的期望值对孩子养成坚持、专注、耐心的态度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正是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父母的期望,对子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4.学生因素。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的现状是学生素质普遍不高,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失,甚至有部分学生是来“混日子”的。毫不夸张地说,不喜欢、也不愿意做事和做事心浮气躁、眼高手低,已成为中职学校学生的通病,也就更谈不上专注做事、精益求精的优秀职业素养了。
  二、新时代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径
  对中职学校来说,“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方位渗透。在现实操作中需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教育和课程教学等各个育人的环节中,在强调技能为本位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品格的养成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一)建设以“工匠精神”引领的校园文化
  1.静态文化建设突出“工匠精神”,于无声处育芳华校园要有工匠精神文化。一是从校园雕塑到亭廊,甚至到楼宇命名都可以体现工匠精神,让工匠标杆人物、事迹和语录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二是校园要有企业文化。中职学校建设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式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学校在教室、实训室、宿舍和食堂布置上要学习和借鉴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衔接,让学生在校内能接受企业文化熏陶。 
  2.动态文化建设突出“工匠精神”,以活动育“工匠”。中职学校中的动态文化很广,除日常的教学工作外,主要的还有社团活动、技能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完善的校园文化离不开充实的校园生活,中职学校应以生为本,面向企业需求,以“工匠精神”为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营销社团”,校内开辟了“跳蚤市场”和“校园水果档”等,在“校园水果档”的经营过程中,从进货、销售到结算都由学生分工合作完成。还可以走出校园,参与社区的一些大型销售活动。这些创新性的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更主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职业体验,使学生在充满“工匠精神”的氛围中,情操得到陶冶,职业素养得到提升,从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建立以“工匠精神”引领的德育模式
  中职学校针对学生不愿做事、懒惰、贪玩和没信心做好事的现象,要着力加强对学生进行信心教育和理想教育,通过赏识教育、成功体验等手段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责任感,引导学生确立目标。针对学生浮躁,做事缺乏恒心和毅力的现象,要着力加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成才观教育。要教育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静心做事,潜心钻研。先专注做事,即把简单的是重复做好、重复的事用心做好,进而再精益求精,追求高品质。在教育过程中,除了要充分利用鲁班等巨匠事迹和《大国工匠》中人物事迹进行榜样教育外,还要充分挖掘当地工匠事迹的教育价值。
  (三)要形成以“工匠精神引领”的课堂教育模式
  1.中职学校要创新性地开展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特别在思政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内核”,并融入“工匠精神”。中职生在校期间正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关键期加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思政课在注重培养中职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又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结合各课程的内容和专业的特点,融入“工匠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培养学生崇高的职业精神和牢固的职业信念。
  2.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在各学科中全面渗透,但专业教学最为重要。一是在日常专业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对待专业技能学,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专业、对待职业。二是要利用专周实训严格规范学生操作,注重细节,讲求精准,强化学生规范意识和品质意识。三是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最新技术和工艺标准,“零距离”接触企业优秀工匠,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专注做事和追求品质的优秀职业品质。四是大力开展各类技能大赛,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突出技能大赛引领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总之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应注入“工匠精神”,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中职学校的新使命。“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中职学校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关键是要着力构建全方位培育体系,坚持“动态培育”和“静态培育”并举,坚持“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齐抓,努力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创造一切条件,面向社会需求,彰显职业性、突出实践性,不斷创新,将“工匠精神”培育根植于育人全过程,才能为新时代培育更多更好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