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用心反思,助力教学

【作者】 彭红军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思源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体积(1)》教学反思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告诉我们: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转化”数学思想的渗透,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强化亲身体验和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帮助了重难点的突破;丰富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转化、极限的数学思想;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合作交流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了圆柱的特征、表面积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圆柱是一种含有曲面的几何体,给体积的认识和计算增加了难度。教材将本课学习安排在圆柱的认识和圆柱的表面积之后,让学生有序地经历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变换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形象思维,还可以为学习圆锥体积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经过教学,我觉得在设计中突出的以下几点比较成功:
  1.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告诉我们: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课堂导入环节中相同价格、不同形状(圆柱、长方体)的蛋糕如何选择,课后练习中求圆柱形木料的体积等,都运用了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创设了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逐步让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注重“转化”数学思想的渗透,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推导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前,加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和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复习,对比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外形的区别与联系。如: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表示;圆面积公式是通过把圆分成若干个相同的扇形,拼接成近似的长方形,再根据长方体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一样,都是立体图形,都有底面和高;圆柱的底面是圆形等;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巧妙的利用想象将圆和圆柱的底面、长方体和圆柱有机地联系到一起,使学生联系有方,合理想象,激发学生通过“类比猜想一验证说明”的方式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兴趣,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使“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得到良好渗透。
  3.强化亲身体验和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探究圆柱体积计算方法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动手切拼圆柱体,亲身经历圆柱的体积转化过程,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学生再根据学习单的题目,结合所拼长方体的不同摆放方法(竖摆、横摆、侧摆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从不同的途径推导出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实践与知识的联系,既为较抽象的理论概括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感性材料,也能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形象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精神得到加强。
  4.加强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帮助了重难点的突破。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中,首先把实物圆柱体学具模型进行分解,再组合成一个已学过的长方体进行推导。老师觉得还不够透彻,因此,又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推导过程重新回顾一遍,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对转化的过程又有了一次直观的认识。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有机地结合再一起,既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巩固所学生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提供了支持。
  5.丰富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新课标明确指出: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或多种方式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发挥每一种教学方式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在教学中借助学具展示,学生拼、摆等实践操作,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对比、猜想、转化、操作、合作交流讨论、练习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使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不仅让学生的注意力持续集中,而且降低了学习难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注意和改进:
  1.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仍有少数学生对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表述不够清晰,要注意指导,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多给一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从直观到抽象,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规范表述,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2.在课后练习“交流讨论”这一环节中,学生将“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表述为“已知圆的半径和高”了。圆是平面图形,哪来的高呢?因此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表述的不够准确。
  3.注意课后习题的设计,尽量设计一些生活化、实践性、开放性强的习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尽可能地满足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需要,并渗透优化解题策略。
  总之,“学会学习”是对学生“学”的最高要求,本节课中,教师基本扮演好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不但教给了学生知识和学习的方法,也教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希望今后继续发扬教学激情,发挥自己的个人专长,在教学上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