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科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展策略
【作者】 张元妮 陆红梅
【机构】 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马踏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为了使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受到科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校特开展科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开展科学课外兴趣活动,不仅使学生娱乐身心,而且可以学到各种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怎样开展课外科学兴趣小组活动呢?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活动地开展。
一、按学段分组,贴合年龄特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积累,我们可以按学段开展科学课外兴趣活动。
一二年级,我们开展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的拓展活动,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科学,发现与探究科学问题,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比如,纸一烧就会燃,但一张包住玻璃杯的白纸,怎么烧也不会燃,这是究竟怎么回事?把五根牙签折断后摆在一起,往中心滴入几滴清水,你会看到牙签会自动围成一个五角星。
由于学生年龄结构大,水平不一样,所以将三四年级的活动内容初步定为“阅读科技类报刊杂志”、“观看科教片”、“观察鲫鱼的嘴一张一合是在喝水吗”、“制作呼吸模型”。五六年级活动内容定为制作,比如制作小天平,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制作水火箭,办科学幻想手抄报等。组织学生阅读科技类报刊杂志、观看科教片,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不断钻研的学习习惯,为即将进行的科技活动指明方向。通过各项制作活动,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关注前沿科技,贴合时代特点
航空航天是许多学生的梦想,无人机操作是这一梦想的源头。无人机兴趣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而且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与探索欲望,倡导在“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在无人机编程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新科技的力量,同时逻辑思维、开放性思维、专注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等方面都会有显著的提升。学校开展的无人机社团活动,会对学生的理想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学生的个性发展、理想形成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以小实验为主,贴合兴趣特点
实验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情。有的实验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而课堂时间、空间又有限,因此可以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实验。如:制作反冲小车、制作小火箭、鸡蛋浮起来、磁铁游戏实验、简单电路实验、大气压力实验、物体沉浮实验、简单机械实验、溶解实验等。这些实验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等。
四、整合校内外资源,贴合地域特点
作为农村小学来说,小学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乡村教学资源丰富等有利因素,因地制宜,整合教学资源,凸显地域资源特色,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兴趣活动。
1.观察活动。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最基本、最重要、途径。我们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引导学生对当地常见的动植物、自然现象、常用材料、地球物质等进行观察,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认真细致、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如:引导学生观察当地常见植物的外形特征和生长变化规律;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态变化、繁殖方式、运动方式等;地球物质的特征,如:观察岩石、土壤、矿物等。
2.种植、饲养活动。
指导学生种植、养殖当地常见的动植物,使学生亲近大自然,亲近小动物,然后对动植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关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如:(1)培育花卉、种植花草,开辟自然种植园。了解植物的外形特征及生长规律,进一步懂得保护植物。(2)饲养小动物,如:饲养小鸡、小兔、蜗牛、金鱼、蚕等。指导学生观察记录他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了解他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
3.参观、考察活动。
参观、考察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参观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当地的自然环境、厂矿、企业、社区等。如:(1)参观气局的观测场地,了解气象观测、预报的情况;参观水厂,了解饮用水的来源、净化水的过程,懂得保护水源,节约用水;参观造纸厂、化工厂、食品厂等,了解纸张、化工产品、食品的生产过程,体会产品的来之不易,懂得节约;了解水污染、污水处理等情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2)考察茫溪河,了解茫溪河水的特征、利用、河道特点、防洪情况等。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了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危害,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社会责任感。
4.采集制作活动。
采集制作活动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课外动手操作活动。比如:采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采集岩石、矿物、土壤等,既可以制成标本保存观察,又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材料。这些活动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感受大自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的丰富多采,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
5.测量活动。
教学中,有时我们要指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定量观测,以准确描述物体的特征,发现物体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规律,因此需要对物体进行较长期的观测。多数观测活动都需要在课外进行。如:观测记录一周的气温;测量、阳高度及一天中、一年中影子长短的变化等。测量活动可逐步使学生学会精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课外兴趣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它丰富了学生探究知识的途径;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阔眼界和思路,培养实践和创造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综合利用各科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怎样开展课外科学兴趣小组活动呢?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活动地开展。
一、按学段分组,贴合年龄特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积累,我们可以按学段开展科学课外兴趣活动。
一二年级,我们开展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的拓展活动,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科学,发现与探究科学问题,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比如,纸一烧就会燃,但一张包住玻璃杯的白纸,怎么烧也不会燃,这是究竟怎么回事?把五根牙签折断后摆在一起,往中心滴入几滴清水,你会看到牙签会自动围成一个五角星。
由于学生年龄结构大,水平不一样,所以将三四年级的活动内容初步定为“阅读科技类报刊杂志”、“观看科教片”、“观察鲫鱼的嘴一张一合是在喝水吗”、“制作呼吸模型”。五六年级活动内容定为制作,比如制作小天平,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制作水火箭,办科学幻想手抄报等。组织学生阅读科技类报刊杂志、观看科教片,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不断钻研的学习习惯,为即将进行的科技活动指明方向。通过各项制作活动,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关注前沿科技,贴合时代特点
航空航天是许多学生的梦想,无人机操作是这一梦想的源头。无人机兴趣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而且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与探索欲望,倡导在“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在无人机编程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新科技的力量,同时逻辑思维、开放性思维、专注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等方面都会有显著的提升。学校开展的无人机社团活动,会对学生的理想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学生的个性发展、理想形成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以小实验为主,贴合兴趣特点
实验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情。有的实验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而课堂时间、空间又有限,因此可以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实验。如:制作反冲小车、制作小火箭、鸡蛋浮起来、磁铁游戏实验、简单电路实验、大气压力实验、物体沉浮实验、简单机械实验、溶解实验等。这些实验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等。
四、整合校内外资源,贴合地域特点
作为农村小学来说,小学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乡村教学资源丰富等有利因素,因地制宜,整合教学资源,凸显地域资源特色,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兴趣活动。
1.观察活动。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最基本、最重要、途径。我们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引导学生对当地常见的动植物、自然现象、常用材料、地球物质等进行观察,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认真细致、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如:引导学生观察当地常见植物的外形特征和生长变化规律;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态变化、繁殖方式、运动方式等;地球物质的特征,如:观察岩石、土壤、矿物等。
2.种植、饲养活动。
指导学生种植、养殖当地常见的动植物,使学生亲近大自然,亲近小动物,然后对动植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关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如:(1)培育花卉、种植花草,开辟自然种植园。了解植物的外形特征及生长规律,进一步懂得保护植物。(2)饲养小动物,如:饲养小鸡、小兔、蜗牛、金鱼、蚕等。指导学生观察记录他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了解他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
3.参观、考察活动。
参观、考察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参观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当地的自然环境、厂矿、企业、社区等。如:(1)参观气局的观测场地,了解气象观测、预报的情况;参观水厂,了解饮用水的来源、净化水的过程,懂得保护水源,节约用水;参观造纸厂、化工厂、食品厂等,了解纸张、化工产品、食品的生产过程,体会产品的来之不易,懂得节约;了解水污染、污水处理等情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2)考察茫溪河,了解茫溪河水的特征、利用、河道特点、防洪情况等。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了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危害,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社会责任感。
4.采集制作活动。
采集制作活动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课外动手操作活动。比如:采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采集岩石、矿物、土壤等,既可以制成标本保存观察,又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材料。这些活动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感受大自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的丰富多采,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
5.测量活动。
教学中,有时我们要指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定量观测,以准确描述物体的特征,发现物体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规律,因此需要对物体进行较长期的观测。多数观测活动都需要在课外进行。如:观测记录一周的气温;测量、阳高度及一天中、一年中影子长短的变化等。测量活动可逐步使学生学会精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课外兴趣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它丰富了学生探究知识的途径;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阔眼界和思路,培养实践和创造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综合利用各科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