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工匠精神
【作者】 查 莹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柳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表明社会越发重视工匠精神,同时也要求中职学生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精益求精的态度。然而中职语文教学秉承传统的原则,注重专业素养的培养,则不太重视对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导致中职学生具备专业技能知识,却缺乏职业工匠精神。然而传统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往往比较忽视,导致中职学生普遍缺乏工匠精神。因此为培养社会所需的对口人才,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中职语文教师应积极改变自己的语文教学观念,结合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转变语文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工匠精神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升消费品品质”,并强调“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需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响应时代的呼唤,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工匠精神,中职语文教师应结合中职学生学情,发挥主观能动性,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工匠精神。
一、00后中职学生现状
(一)缺乏远大的目标
中职学生由于初中阶段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信心不足,进入中职学校后学习热情不高,信心不足,学习效果不明显,对学习无具体的发展目标。
(二)缺乏爱心和正义感
部分中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极具个人主义,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内心冷漠,责任意识淡薄,秉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缺乏爱心和感恩之心。
(三)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部分中职学生由于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行为习惯差,同时没有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上课走神等现象屡禁不止;部分中职学校部分中职学生语言粗俗,没有礼貌,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差,时常迟到、玩手机、旷课等;混天度日,没有进取意识和职业规划,以至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二、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1]。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也可被视为一种职业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2]。因此,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耐心专注、坚持不懈,对专业执着地探索,敬业永恒,不畏浮云。
(二)工匠精神融入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课是中职教育课程中的基础科目,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终身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工匠精神的内涵符合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在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学生需将工匠精神应用于语文学习中,这将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健康成长。
三、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提升自我,于教材中挖掘工匠精神
语文教学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考虑学生的切身利益,从自身做起,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限制,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潜移默化的培养工匠精神。从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中职学习时期作为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一个关键节点,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同时活跃学生的思维,但由于语文属于语言文字科目,过于固涩难懂,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提升自我,于教材中挖掘工匠精神,并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需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里的相应材料,注重人文合一,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例如《咬文嚼字》一文,通过探讨“炼字”过程中,大师名家“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事例,向读者展现了严谨认真的研学态度。而《读书人是幸福人》的教学设计应该围绕“读书人能从读书中找到幸福”的这一中心,着重于让学生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在含义,并付诸实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四、学高为师,行为世范,发挥教师示范引领作用,身体力行工匠精神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教师作为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自身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应发挥好绣花匠的精神,重视并发挥出自身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推动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地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做一名优秀的“教书匠”。教师作为行为世范,必须严格要求自身,加深学生的认同感,引领学生学习教师身上优秀的工匠品质,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职学校作为培养职业人才的源头,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中职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独具匠心,在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前提下,以立德树人、为人师表为己任,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五、以课本为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
中职语文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的新教材,教材的选用注重经典性、时代性,该教材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统一编写。从语文教材入手,通过梳理文章的篇章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特征等,并挖掘课文中所蕴含情感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中职语文教学中,例如《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可以从分析狼对于生态平衡的作用入手,引导学生领会“人的思考”和“山的思考”两种价值观的尖锐突出,从而体会哲理意味的主题: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怎样的哲理思辨。随着作者完整而严密的思路学习课文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精神,是工匠精神的一种价值体现。《离太阳最近的树》作为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纵向的思路展示了红柳由顽强生存到被挖完烧绝的存亡对照,给人以震撼,又发人深省。对于《劝学》,教学重点设置为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学习必须要坚持、积累与专一。在该文章中,围绕“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着重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应有的态度。文章最后指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鲜明对比点出学习需要用心专一、专注,那么就可以金石可镂、学有所成。通过课文教学循序渐进引出工匠精神中敬业、专注、坚持等特点,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培养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极为必要,也有着较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值得重点探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乃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培育探析[J].学理论,2020(5)
[2]黄莺.加强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工匠精神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升消费品品质”,并强调“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需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响应时代的呼唤,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工匠精神,中职语文教师应结合中职学生学情,发挥主观能动性,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工匠精神。
一、00后中职学生现状
(一)缺乏远大的目标
中职学生由于初中阶段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信心不足,进入中职学校后学习热情不高,信心不足,学习效果不明显,对学习无具体的发展目标。
(二)缺乏爱心和正义感
部分中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极具个人主义,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内心冷漠,责任意识淡薄,秉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缺乏爱心和感恩之心。
(三)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部分中职学生由于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行为习惯差,同时没有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上课走神等现象屡禁不止;部分中职学校部分中职学生语言粗俗,没有礼貌,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差,时常迟到、玩手机、旷课等;混天度日,没有进取意识和职业规划,以至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二、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1]。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也可被视为一种职业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2]。因此,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耐心专注、坚持不懈,对专业执着地探索,敬业永恒,不畏浮云。
(二)工匠精神融入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课是中职教育课程中的基础科目,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终身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工匠精神的内涵符合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在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学生需将工匠精神应用于语文学习中,这将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健康成长。
三、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提升自我,于教材中挖掘工匠精神
语文教学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考虑学生的切身利益,从自身做起,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限制,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潜移默化的培养工匠精神。从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中职学习时期作为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一个关键节点,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同时活跃学生的思维,但由于语文属于语言文字科目,过于固涩难懂,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提升自我,于教材中挖掘工匠精神,并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需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里的相应材料,注重人文合一,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例如《咬文嚼字》一文,通过探讨“炼字”过程中,大师名家“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事例,向读者展现了严谨认真的研学态度。而《读书人是幸福人》的教学设计应该围绕“读书人能从读书中找到幸福”的这一中心,着重于让学生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在含义,并付诸实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四、学高为师,行为世范,发挥教师示范引领作用,身体力行工匠精神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教师作为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自身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应发挥好绣花匠的精神,重视并发挥出自身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推动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地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做一名优秀的“教书匠”。教师作为行为世范,必须严格要求自身,加深学生的认同感,引领学生学习教师身上优秀的工匠品质,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职学校作为培养职业人才的源头,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中职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独具匠心,在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前提下,以立德树人、为人师表为己任,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五、以课本为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
中职语文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的新教材,教材的选用注重经典性、时代性,该教材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统一编写。从语文教材入手,通过梳理文章的篇章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特征等,并挖掘课文中所蕴含情感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中职语文教学中,例如《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可以从分析狼对于生态平衡的作用入手,引导学生领会“人的思考”和“山的思考”两种价值观的尖锐突出,从而体会哲理意味的主题: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怎样的哲理思辨。随着作者完整而严密的思路学习课文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精神,是工匠精神的一种价值体现。《离太阳最近的树》作为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纵向的思路展示了红柳由顽强生存到被挖完烧绝的存亡对照,给人以震撼,又发人深省。对于《劝学》,教学重点设置为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学习必须要坚持、积累与专一。在该文章中,围绕“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着重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应有的态度。文章最后指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鲜明对比点出学习需要用心专一、专注,那么就可以金石可镂、学有所成。通过课文教学循序渐进引出工匠精神中敬业、专注、坚持等特点,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培养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极为必要,也有着较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值得重点探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乃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培育探析[J].学理论,2020(5)
[2]黄莺.加强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