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有效引导小学生与文本对话
【作者】 蒋 飘
【机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些对话之中最关键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它是其它对话的根本。现实中的很多语文课堂教师特别注重朗读的训练,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读得不亦乐乎,然后便是抓住重点句子对文本进行支离破碎的解读,试问,学生是否与语言文字发生了内在的交流,是否真的走进文本、读懂文本了吗?更多的是泛泛而读、泛泛而谈,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停留在表层上,没有进入语言的内核,也就很难获得言语技能和言语智慧,长此以往,必将阻碍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朗读固然是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但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搭建一个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让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现结合个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提炼生活,有效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
“大语文”教育观指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表现在: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中的生活化、以课外为续点实现生活中的语文化。
例如:在教学《雨点》一课之前,我引导学生当一回“小小研究员”,通过电脑、电视、画报、儿歌等多种途径去了解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点,让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课文中的某些必须理解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巧妙的架设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在教学《雨点》过程中,我还安排一个迁移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小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它在这些地方又是什么样儿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有较多的生活积累,通过教师启发,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很快在学生脑中再现,并能以课文为例,说出落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形态或带来的变化。教师在学生表述时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从而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自己的内部语言体系,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我想这样灵活地处理教材,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利于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努力实践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同时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咬文嚼字,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言外之意
一般地说,诗人、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学生与文本对话就是要咬文嚼字,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不仅是理解其义,更要体会言外之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咀嚼文字。
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特别注意引领学生品味文本中的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真正让语言文字在孩子们心中活起来。
例如,我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时,问学生:“‘气魄雄伟’‘奇迹’是什么意思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接着,我又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三方面进行理解感悟,学生从中深深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在品味语言时,我紧紧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进一步细读文本,与文本展开真正的对话。
例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我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反复读,学生从中体会到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读语句后,我让学生想象:“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借助这些问题,学生和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他们读得有声有色,满怀豪情。
三、加强阅读,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应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为学生创造好课外阅读条件,提高学生的阅读及写作水平。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要在课堂上改讲授为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课堂上重视学生质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我们不仅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教育阵地,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利用课内外,给学生出点问题,设置一些悬念,让他们主动找书看。
我们还可以定期在班里举办谈读后感,佳作欣赏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知识要靠平时的积累,学生们只有通过积累知识,才能运用知识,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我们教师应该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多积累课外知识。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在教法上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我在《鸟的天堂》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儿每天早晨出去觅食,晚上才飞回窝里来休息,作者巴金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么能看到许多小鸟鸟飞起来的情景呢?又怎么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让学生多读书,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对话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也不是简单地看书吸收。而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维的、平等的、互动式的思想碰撞、心灵沟通、见解交流、认识启迪的教学形式。所以,教师要做好“对话”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同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只有这样,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标才能达成。
一、提炼生活,有效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
“大语文”教育观指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表现在: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中的生活化、以课外为续点实现生活中的语文化。
例如:在教学《雨点》一课之前,我引导学生当一回“小小研究员”,通过电脑、电视、画报、儿歌等多种途径去了解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点,让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课文中的某些必须理解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巧妙的架设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在教学《雨点》过程中,我还安排一个迁移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小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它在这些地方又是什么样儿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有较多的生活积累,通过教师启发,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很快在学生脑中再现,并能以课文为例,说出落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形态或带来的变化。教师在学生表述时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从而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自己的内部语言体系,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我想这样灵活地处理教材,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利于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努力实践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同时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咬文嚼字,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言外之意
一般地说,诗人、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学生与文本对话就是要咬文嚼字,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不仅是理解其义,更要体会言外之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咀嚼文字。
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特别注意引领学生品味文本中的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真正让语言文字在孩子们心中活起来。
例如,我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时,问学生:“‘气魄雄伟’‘奇迹’是什么意思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接着,我又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三方面进行理解感悟,学生从中深深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在品味语言时,我紧紧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进一步细读文本,与文本展开真正的对话。
例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我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反复读,学生从中体会到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读语句后,我让学生想象:“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借助这些问题,学生和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他们读得有声有色,满怀豪情。
三、加强阅读,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应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为学生创造好课外阅读条件,提高学生的阅读及写作水平。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要在课堂上改讲授为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课堂上重视学生质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我们不仅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教育阵地,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利用课内外,给学生出点问题,设置一些悬念,让他们主动找书看。
我们还可以定期在班里举办谈读后感,佳作欣赏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知识要靠平时的积累,学生们只有通过积累知识,才能运用知识,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我们教师应该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多积累课外知识。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在教法上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我在《鸟的天堂》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儿每天早晨出去觅食,晚上才飞回窝里来休息,作者巴金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么能看到许多小鸟鸟飞起来的情景呢?又怎么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让学生多读书,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对话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也不是简单地看书吸收。而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维的、平等的、互动式的思想碰撞、心灵沟通、见解交流、认识启迪的教学形式。所以,教师要做好“对话”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同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只有这样,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标才能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