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地理情境教学拓展策略

【作者】 刘世勇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全面落实“双减”政策,保证“双减”初衷不变质、不走样,关键在“提质增效”,要在课堂创新教学“提质增效”上做好文章。本文基于“双减”政策的视觉对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的拓展运用进行实践探索,在对初中地理课程、生活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的拓展策略,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切实实现课堂的“提质增效”。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地理;情境教学;拓展策略
  “双减”政策从推出到现在,仅有四个多月时间,目前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传统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难以培养出综合高素质人才,而情境教学是一种基于特殊的教学环境,实现学生认知逻辑、情感、行为有机统一,认知社会发展历程等方面的教学方法,能够在减轻机械学习负担的同时,实现课堂“提质增效”。
  一、“双减”政策视角下实施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在课堂上追求质量,提高效率是“双减”的关键。“双减”政策的初衷在于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是一致的。要让“双减”政策真正奏效,必须坚持好教育和教学的主阵地,即学校,大力加强这个主阵地的建设。因此,为减轻学生负担,既要系统、坚定地开展校内外减负活动,还要写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的漂亮文章。这就要求突出课堂传统框架,基于生活资源与社会资源在情景教学上拓展创新,在内修外训“减负增效”方面取得平衡,确保育人初心,育人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的拓展策略
  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了教学过程之后,学习需要进入一个高品阶段——知识的拓展延伸。必须将课堂学习从“学习生活的地理”延伸升华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强调从“学什么”“怎样学”到在生活中“怎么用”的问题,而情境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初中生认知方面和精神集中方面存在不可否认的差异,其内心活动复杂多样且敏感。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的认知是快速但容易遗忘的,无法深入人心。因此,教师的引导、点拨、延伸,学生认知的启蒙、整合与思维的转变就变得十分重要。教师主导的指导应是在基于生活和社会问题上客观积极的,必须与学生当前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相一致,严格以教学目的为基础,延伸的内容在组织和实施上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1.生活资源与社会资源知识的拓展策略
  点拨拓展的过程是必须以教师为主导,过程需要营造民主、活、平等的氛围。地理教师能操作的基本点拨拓展方式,如,定向式点拨拓展、归纳式点拨拓展、提升式点拨拓展、补给点拨拓展等,基于情境内容可灵活掌握,针对具体问题可适当操作。
  2.生活资源与社会资源情感的拓展策略
  情感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学生情感状态可以成为学生掌握各种知识的“催化剂”。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利用贴近生活与社会的情境去启发、调控和实现学生的情感需求,使教育活动更深化和改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合适的情境合理地调节和利用情绪,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以《多民族的国家》为例,对“民族特色及我国民族政策”的内容进行拓展,设计如下:
  首先,播放《丁真的世界》,提问学生:丁真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人,并谈一谈对丁真的故乡理塘的直观感受。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热点:藏族少年丁真成为2021年一个人们热议的社会人物,理塘因丁真而在网络走红。而一个学生也能从《丁真的世界》直观感受理塘的美,这引起学生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喜爱与对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向往情感。其次,播放纪录片《无穷之路》关于理塘等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的片断。拓展:我们可以从纪录片看到在国家扶贫政策下,理塘已经以旅游脱贫,那请你结合今天所学到的“民族特色及我国民族政策”知识写下500字的感想。
  设计意图:关注国家政策和社会新闻:《无穷之路》是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选定的20部“优秀海外传播作品”之一,记录了10个国家扶贫地区的故事,刷新豆瓣评分9.6天花板,引起社会热议。学生对此纪录片应有所闻,但可能只停留在情感认知层面,未能对纪录片背后所蕴含的国家扶贫政策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课最后结合生活与社会,利用情感的升华达到理性认识——本课教学目标之一。
  3.生活资源与社会资源实践的拓展策略
  课程教学应以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关注,引导学生去体验、观察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拓展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使教学从“学什么”“怎样学”回归到在生活中“怎么用”的问题上来。这样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使教学更有真实性、课堂更有延伸性、学生更有实践能力。
  以《地球的自转》为例,在课程最后,提出拓展作业:请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用相机或手机拍摄记录下太阳从早到晚一天中的位置变化,然后尝试把它的移动轨迹绘制成图画,反映出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通过课后延伸环节,加深学生认知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地理意义,并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养成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解读地理问题的能力。
  “双减”政策需要综合措施和合作推进。全面落实“双减”政策,保证“双减”初衷不变质、不走样,关键在“提质增效”。因此,我们要在课堂创新教学“提质增效”上做好文章,要对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的拓展运用进行实践探索,在对初中地理课程、生活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的拓展策略,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实现课堂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郭妍,张杨,赵景煊.以“双减”撬动基础教育大改革[N].陕西日报,2021-08-11(7).
  [2]樊洁.让地理教学贴近热点,融入生活[J].新课程(中学),2019(10):26.
  [3]纪伟丽.生活中的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