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课程思政在中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中的途径探索
【作者】 刘春兰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柳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程思政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契机。为了进一步提升中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思政效果,本文从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和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力图探究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媒介,形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时还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深度挖掘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可见,课程思政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刻不容缓,只有将思政内容融入学科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目标。
一、中职专业课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职学校的课程思政往往是不系统、零散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一)意识薄弱,缺乏引领
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往往以学生明理论、知操作为准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思政教育更多只是在讲某个特定知识时或特定时间内做关联讲解,没有系统的思路和精心的备考。对于绝大多数的教师来说,思政教育是德育老师、班主任等德育工作者的工作任务,与普通教师无关,因此较少主动积累或实践思政教育的相关知识和理念。教师薄弱的课程思政意识无法正确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
(二)过于说教,缺乏过程
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在思政教育上容易陷入说教的误区,认为思政教育就是简单的讲道理、摆事实,往往在教学中被侃侃而谈,缺乏理论核心。且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往往只重视结果的告知,向学生讲解“是什么”的问题,从而忽略了过程的分析,没有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说教式的思政教育是空洞乏味的,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脱离专业,缺乏合力
部分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并没有改变原有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只是将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进行简单的拼接,没有从专业的实际出发,将专业知识、思想和能力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机联系起来,无法形成协同效应。甚至存在“一头热一头冷”、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功效相抵等现象,学生无法有效的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融合起来,思政教育效果甚微。
二、课程思政融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可行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中职教育类专业的必考科目之一,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较强的操作性,同时在心理学体系中又具有基础性和理论性的特点。从《意见》中可以看出,课程思政的内容是多维的、鲜活的,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中融合思政内容是贴切的、有效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征、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探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其思考自己的成长路径、认识学前教育行业的工作性质、了解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从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目的,这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谋而合。
除此之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还探索了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如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等内容,这与人们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有了思政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联系自身实际,不断健全自身人格,提升自我素养。
三、课程思政融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途径
在中职学校“三全育人”的指导要求下,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实际出发,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构建其与思政课的协同效应。
(一)挖掘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发挥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双重功能。
课程思政包括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以及情感认同,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行为、职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等内容。总的来说,可以从责任担当、做人、做事三方面进行概括,责任担当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意识及精神等内容,做人包括道德、三观、人格品质等内容,而做事则包括求真务实、专业诚信、勤奋等内容。
结合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性质,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道德情操、健全人格、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思政内容都能很好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感知觉、注意、记忆、社会交往、情感和道德发展等内容相结合。例如在《注意的概述》一课中,可以以《学弈》为导入,以毛泽东主席闹市读书事迹为切入点,以自身课堂学习状态的自省为总结,这便能很好的将时代精神的熏陶和个性品质的建立与注意的特点、类型等知识相结合,跳出简单拼接的误区,实现深度融合。
(二)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能力。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其课程思政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课程思政成败,为了更好的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能力,首先应当给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师这样的专业课教师提供课程思政的相关培训或学习机会,让教师有机会系统学习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途径等知识和经验,如让教师参加课程思政的专题培训、实践活动、教研活动等。其次,教师自身应当自觉提升思想政治修养,强化意识形态,主动学习和吸收时政及文化精神,提高课程思政的实践水平,如学习党史党章、关注最新新闻动态等。最后,教师需要探索、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坚持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统一,让学生在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专业课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责任担当意识,知道做人、做事的准则。
(三)关注中职生的特殊性,探索高效的课程思政形式。
中职生普遍存在自我控制力差、学习习惯不好、目标意识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在课程思政的道路中造成了不小的阻力。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要发挥出课程思政应有的效果,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收度。首先,深度融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和思政内容,让学生能自然接受,能将其看作是课程本身的一部分。其次,精准选择切入内容,让学生有代入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最后,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主动探索专业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总而言之,课程思政要高效融合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之中就要像盐融于水中一样,要产生化学反应,而不是简单机械的拼接。同时,课程思政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是需要专业课教师不断创新思维、拓展视野、严于自律、端正人格,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三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08-14].www.gov.cn/zhengce/2019-08/14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王兴华、周佶,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时还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深度挖掘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可见,课程思政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刻不容缓,只有将思政内容融入学科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目标。
一、中职专业课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职学校的课程思政往往是不系统、零散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一)意识薄弱,缺乏引领
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往往以学生明理论、知操作为准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思政教育更多只是在讲某个特定知识时或特定时间内做关联讲解,没有系统的思路和精心的备考。对于绝大多数的教师来说,思政教育是德育老师、班主任等德育工作者的工作任务,与普通教师无关,因此较少主动积累或实践思政教育的相关知识和理念。教师薄弱的课程思政意识无法正确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
(二)过于说教,缺乏过程
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在思政教育上容易陷入说教的误区,认为思政教育就是简单的讲道理、摆事实,往往在教学中被侃侃而谈,缺乏理论核心。且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往往只重视结果的告知,向学生讲解“是什么”的问题,从而忽略了过程的分析,没有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说教式的思政教育是空洞乏味的,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脱离专业,缺乏合力
部分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并没有改变原有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只是将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进行简单的拼接,没有从专业的实际出发,将专业知识、思想和能力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机联系起来,无法形成协同效应。甚至存在“一头热一头冷”、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功效相抵等现象,学生无法有效的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融合起来,思政教育效果甚微。
二、课程思政融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可行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中职教育类专业的必考科目之一,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较强的操作性,同时在心理学体系中又具有基础性和理论性的特点。从《意见》中可以看出,课程思政的内容是多维的、鲜活的,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中融合思政内容是贴切的、有效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征、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探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其思考自己的成长路径、认识学前教育行业的工作性质、了解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从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目的,这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谋而合。
除此之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还探索了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如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等内容,这与人们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有了思政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联系自身实际,不断健全自身人格,提升自我素养。
三、课程思政融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途径
在中职学校“三全育人”的指导要求下,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实际出发,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构建其与思政课的协同效应。
(一)挖掘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发挥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双重功能。
课程思政包括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以及情感认同,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行为、职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等内容。总的来说,可以从责任担当、做人、做事三方面进行概括,责任担当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意识及精神等内容,做人包括道德、三观、人格品质等内容,而做事则包括求真务实、专业诚信、勤奋等内容。
结合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性质,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道德情操、健全人格、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思政内容都能很好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感知觉、注意、记忆、社会交往、情感和道德发展等内容相结合。例如在《注意的概述》一课中,可以以《学弈》为导入,以毛泽东主席闹市读书事迹为切入点,以自身课堂学习状态的自省为总结,这便能很好的将时代精神的熏陶和个性品质的建立与注意的特点、类型等知识相结合,跳出简单拼接的误区,实现深度融合。
(二)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能力。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其课程思政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课程思政成败,为了更好的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能力,首先应当给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师这样的专业课教师提供课程思政的相关培训或学习机会,让教师有机会系统学习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途径等知识和经验,如让教师参加课程思政的专题培训、实践活动、教研活动等。其次,教师自身应当自觉提升思想政治修养,强化意识形态,主动学习和吸收时政及文化精神,提高课程思政的实践水平,如学习党史党章、关注最新新闻动态等。最后,教师需要探索、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坚持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统一,让学生在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专业课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责任担当意识,知道做人、做事的准则。
(三)关注中职生的特殊性,探索高效的课程思政形式。
中职生普遍存在自我控制力差、学习习惯不好、目标意识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在课程思政的道路中造成了不小的阻力。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要发挥出课程思政应有的效果,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收度。首先,深度融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和思政内容,让学生能自然接受,能将其看作是课程本身的一部分。其次,精准选择切入内容,让学生有代入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最后,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主动探索专业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总而言之,课程思政要高效融合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之中就要像盐融于水中一样,要产生化学反应,而不是简单机械的拼接。同时,课程思政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是需要专业课教师不断创新思维、拓展视野、严于自律、端正人格,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三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08-14].www.gov.cn/zhengce/2019-08/14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王兴华、周佶,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