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传承经典 赓续文明

【作者】 陈 静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博物馆项目课程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摘 要: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现在,学生进博物馆主要以听、看为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意识不强。为充分挖掘博物馆教育资源,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和学生们一起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有效的驱动性问题,对馆藏资源及相关文物开展深入研究,开发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项目产品,促进学生对文物的深度探索,在润物无声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永远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理解;项目式学习
  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成都,古蜀文明发祥地,灿烂千年,从宝墩、三星堆、金沙遗址和彭州竹瓦街窖藏出土的古蜀遗物逐渐为我们揭开古蜀的神秘面纱。从几代蜀王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的神话传说,这些古蜀遗物见证了古蜀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程。到秦汉时期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全面融入华夏文明的版图。这些古蜀历史上的文化遗产,是浸润在当下城市中的古蜀文化基因。古蜀文明的开放性、创造性和独特性,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的智慧、神采、气韵……这传承千年的记忆,塑造了成都人的文化基因,成为成都人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一、以立德为根本,树有德之人
  蔡元培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
  美育是审美教学与美感教学的结合,通过教育提升人们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着力点,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022年4月21日出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由此可见,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阐释能力,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的前提。通过美术的育化功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不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他们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发扬、创新的同时,也就是对文化精髓的理解和对真、善、美的认识。
  二、以文化为根基,创传承之美
  学生面对如此浩瀚的民族文明,对精髓文化是望而生畏,有时依样画葫芦,都是平淡无味,何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谈不上创新。只有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美术课堂,通过开发创意项目产品,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理解艺术。相信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文化观的关照下的美术学习,一定能感受和接受优秀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由此可见,只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成为构筑地域文化品位与艺术风格坚实的基础;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创作,作品才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博物馆项目课程就是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为学生认识和还原古蜀国的历史提供更丰富的实物材料,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真实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于是,中华灿烂的文明令他们眼前一亮,成为他们重点研究的内容,形成了“文物鉴赏——课堂融合——创意物化”的学习流程。
  三、以问题为基点,融生活于艺术
  在主题项目化课程《穿越古代》课上,当学生们欣赏《国家宝藏》中一段关于莫高窟壁画人物的服装秀时,班上一片哗然……“她们的脸上怎么画着四只飞鸟?”“他们手上拿的香炉怎么造型都不一样呢?”……激起学生的无限好奇。提出了“古代女子的妆容为什么会这么奇特?”“香炉是不是他们身份的象征?”……的问题,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于是,他们萌生出研究古代妆容、服饰的愿望。
  在一次博物馆项目课程上,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他们想要研究的小项目。从分析文物入手,综合多种学习方法和学习渠道,对文物的历史、人文、工艺、环境等内容进行探究。在感受中国古代服饰的魅力和延续至今的世界影响力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发扬,并创新应用在生活中,让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结。同时,在道德观念逐渐形成的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根植家国情怀。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观念和意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四、以情境为源泉,求艺术之价值
  五年级学生喜欢关注身边的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在“穿越古代”学习之前,学生已通过“古蜀探秘”这一学习活动,知道了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方法,深入到四川博物院、三星堆遗址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丝绸博物馆等场馆,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学会了从文物的造型、纹饰、材质、色彩等多方面去观察文物的外显信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探究能力,有初步的鉴别、欣赏的素养,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查阅、筛选资料,探索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小组合作开展主题研究,尝试把自己的创意融入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使文创产品“外在美于形,内在美于心”。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追求着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相统一。通过对博物馆项目课程的调查显示,学生对博物馆课程非常喜欢,乐意主动去探索,课程学习后主动参观博物馆,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意识明显增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蜀文明在历经约2000年的发展后,汇入华夏文明的行列,古蜀先民留下的辉煌的文明依然滋养着我们。作为古蜀的后人,这段光辉灿烂的历史,正等待我们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艺术教育资源,与国家课程相融合,用项目式的学习方式对馆藏资源及相关文化开展深入研究,传承与创新古蜀文化,开发博物馆有关的项目产品,这正是情感的升华,让人类珍贵的文明灿烂千年,光耀古今。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2]《项目式教学——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 [美]苏西·博斯、[美]约翰·拉尔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杨晓芳;中国文化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