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谈“双减”背景下语文活动课程的优化设计
【作者】 郭明昕
【机构】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学校
【摘要】【关键词】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阶段基于学力提升的活动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JJB1422005)子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活动课程优化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SJHDKC152)研究成果。
摘 要:“双减”背景下,探索活动课程的优化设计策略,以期实现语文学科的减负、提质、增效。
关键词:“双减”;活动课程
教育家苏步青曾说过:“如果你用一分力量备课,两分力量上课,你就用三分力量批改作业。反之,如果你用三分力量备课,两分力量上课,你就可以只用一分力量批改作业。”语文是观察、表达和阅读,语文是生命的给养,语文就是字和词,语文的创新素养是逻辑,形象和直觉。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优化设计至关重要,这决定语文教学的高效性。
一、语文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2年新课标中提到“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观念,确立课程目标。”在初中语文活动课程的开发中,要树立“大语文”观念,拓展语文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才能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首先,结合传统文化拓展语文天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汉字、诗词、典籍无不彰显着语文的地位,但没有一本教材能包罗万象,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师要通过课内篇章抛砖引玉,引导学生走进课外的大语文世界,这样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网络资源、大众传媒也为语文学习注入生机与活力。如以中国教育信息网为代表的语文教学信息网,以超星数字图书馆为代表的网络图书馆,以国家中小学网络智慧云平台为代表的云学习平台等,这些都为大众获取前沿知识提供着前所未有的便利,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更多可能。
最后,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活动课程的地域特色。充分考虑当地的课程资源,以活动课程为载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活动课程资源。以我工作的大庆市铁人学校为例,参观铁人纪念馆,将语文活动课程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相结合,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了富有特色的学习氛围,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铁人精神的理解,从而给予语文活动课程以多元性、丰富性、实践性、地域性。
二、语文活动课程的优化设计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听、说、读、写、译、编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的建构与表达,需要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语言能力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及语文学科的自身特色,把语文活动课程设计如下:
1.阅读交流类
语文阅读作为积淀学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品质,而且能够助力学生从阅读文本中品味语言、领悟哲理,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群文阅读与活动课程相结合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习赏析方法、体验学习过程、提升阅读能力。例如《桃花源记》这一课,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选择《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文本进行群文阅读,要求学生在分组合作探究中,分析陶渊明的政治抱负、人生态度、社会理想,并且利用书籍阅读、文献查证和互联网教学资源,交流陶渊明诗文的成就、后世对其的评价,在交流分享中不断获取良好的学习体验。
2.竞赛表达类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学是一门艺术,《让学生主动参与的37个技巧》中提到:“最喜欢的教学策略,是让主动权在学生们中间不断传递,并含有大量的辩论和讨论机会。”
教学中最忌教师“满堂灌”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缺少参与的机会,最终会导致课堂的静默。良性的循环应该是优质问题在学生中通过生生对话、思维碰撞、反馈再反馈,不断地对答案进行补充、纠正、质疑、拓新、提升,语文学习不仅需要知识输入,还需要输出。
在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课时,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发生了一次精彩的思维碰撞,当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庄子和惠子谁是这场辩论的胜利者时,学生普遍认为庄子是胜利者,但是有一位同学提出:“惠子是胜利者,因为从逻辑学和唯物论的角度,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进行了符合逻辑的推理:首先承认自己不是庄子,因此不知庄子的感受;然后照此推理,庄子不是鱼,因此也不知道鱼之乐。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你同意谁的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学生开始了激烈地争辩,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思维碰撞,生成精彩的课堂。
3.仿写练笔类
写作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需要学生的日积月累,有效练习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不同于古代科举制下僵化的“八股文”,新时代的写作提倡学生的真情实感、创新思维、生活感悟,创意写作的兴起就是最好的佐证。
如何打破写作中“千人一面”的固定模式,关键要改变学生走捷径的心态,抛弃所谓的模板、套话,从点滴入手,将作文与生活、阅读、诗词联系起来,勤于练笔才能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有字可写、有新可立。
4.综合实践类
在综合实践中,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不拘泥于课堂,做到课内外联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为指引,走出教室,走入生活、走入社会,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实现多元互补。
教师可以立足单元教学,将单元学习作为一个整体,开展实践性活动,如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班级举办一个“家乡的明信片”漂流活动,开展活动之前先带领学生参观本市的铁人纪念馆、大庆博物馆,了解家乡风土人情、名人事迹,从而为活动的开展积累素材。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下,积极探索、优化设计是不断充盈语文教学智慧,释放语文学科活力的有效路径。唯有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思维性、创造性得到提升,学生在活动课程中才能拥有更积极的情感体验,语文学科的减负、提质、增效才会真正实现,相信语文学习终将成为拨动学生心弦的美妙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