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作者】 唐方利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柳嘉镇第二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是其集中体现,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精髓。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而且能增强文化积淀,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初步总结出了“听、读、猜、译、说、诵”的六步教学法。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教学
一、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是其集中体现,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精髓。学习文言文,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学习汉语不能无视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言文的教学可以收到探本溯源之效,察古知今,从而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现代汉语。另一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克服“语言断层现象”。现代汉语要发展,就需要继续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总之,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而且能增强文化积淀,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
二、小学文言文“六步”教学法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教学较为容易。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较差,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初步总结出了“听、读、猜、译、说、诵”的六步教学法。
(一)听故事,明背景,激兴趣
选入小学课本的文言文大多有着一定的故事背景,老师可以先讲述这样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原文的兴趣,如《伯牙鼓琴》文后“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两小儿辩日》后孔圣人求学的故事。
(二)读课文,明句读,划节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首先,范读与自读相结合。学习课文前,教师先范读课文(也可以播放朗读音频),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
其次,划节奏与尝试读相结合。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有助于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理解就易出错。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如提示:注意文中的语气词,如《伯牙鼓琴》中“汤汤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中的“乎”字的停顿。
再次,读出句子的语气。特别提示学生注意文中“哉”“乎”“者”“也”“之”等语气词。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
(三)标难词,猜大意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弄清楚文言大意是重中之重。
首先,要让学生大胆的去猜。其次,要特别注意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再次,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能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四)对注释,译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五)深交流,明主题
用语言的碰撞,产生出思想的火花。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对一些难句,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释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疑,教师再重点指导难句的理解。如教学《学弈》时,“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句中“之”字的意思。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再去理解文章的主题,教师适当点拨。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也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六)熟成诵,积语言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内容,也理解了文言文所告诉的寓意或道理后,让学生熟读文言文,要读出感情,先练读,指名试读,自己反复朗读,再让学生分角演读,深入体会语言的意境,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这样学生会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内在意蕴,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方面的语言,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个难点,需要仔细地推敲。要尊重学生感受,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中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教学
一、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是其集中体现,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精髓。学习文言文,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学习汉语不能无视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言文的教学可以收到探本溯源之效,察古知今,从而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现代汉语。另一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克服“语言断层现象”。现代汉语要发展,就需要继续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总之,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而且能增强文化积淀,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
二、小学文言文“六步”教学法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教学较为容易。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较差,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初步总结出了“听、读、猜、译、说、诵”的六步教学法。
(一)听故事,明背景,激兴趣
选入小学课本的文言文大多有着一定的故事背景,老师可以先讲述这样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原文的兴趣,如《伯牙鼓琴》文后“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两小儿辩日》后孔圣人求学的故事。
(二)读课文,明句读,划节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首先,范读与自读相结合。学习课文前,教师先范读课文(也可以播放朗读音频),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
其次,划节奏与尝试读相结合。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有助于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理解就易出错。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如提示:注意文中的语气词,如《伯牙鼓琴》中“汤汤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中的“乎”字的停顿。
再次,读出句子的语气。特别提示学生注意文中“哉”“乎”“者”“也”“之”等语气词。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
(三)标难词,猜大意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弄清楚文言大意是重中之重。
首先,要让学生大胆的去猜。其次,要特别注意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再次,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能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四)对注释,译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五)深交流,明主题
用语言的碰撞,产生出思想的火花。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对一些难句,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释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疑,教师再重点指导难句的理解。如教学《学弈》时,“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句中“之”字的意思。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再去理解文章的主题,教师适当点拨。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也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六)熟成诵,积语言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内容,也理解了文言文所告诉的寓意或道理后,让学生熟读文言文,要读出感情,先练读,指名试读,自己反复朗读,再让学生分角演读,深入体会语言的意境,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这样学生会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内在意蕴,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方面的语言,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个难点,需要仔细地推敲。要尊重学生感受,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中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