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作者】 王钧兆

【机构】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太平镇三九希望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学是博大精深的科学,是一门深邃的技术,更是一门精湛的艺术,它能产生一种熏陶迷人的力量。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假使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趣就减去了一半,吸气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学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高兴的气氛中更好地获得学识,提高才能,发展智力,从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艺术;教材理解;趣味性;启发性
  什么是教学艺术?简朴地说就是高明精湛的教学方式、方法、模式。这些方式、方法、模式能让学生好学、易学、懂学、精学,使学识可以牢牢掌握,学以致用,综合才能得以培养,聪慧得以启迪,情操得以陶冶,让学生在审美化教学中学有所得。课堂教学艺术富有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和谐性、希奇性和情趣性,是一种分外微妙特殊的存在,它可以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壮大你的艺术细胞。课堂教学艺术绝不是凭空而来,它们是源自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切实把握,进而深度理解教材、钻研教材,把学识点化有形为无形,另外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是教学艺术运用的根据,教师的艺术修养是教学艺术的源泉。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真正主人,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充满活力,也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改的实施。
  二、优化“教法”与“学法”,鼓励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质疑
  学生能提出疑问,就说明学生进行了积极思考,是认真学习的表现。所以,鼓励学生寻找问题进行质疑,是语文教学应该培养的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体现。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提问要进行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从所学课题提出问题,从课文内容捕捉问题,从某些模棱两可的知识发现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结束的时候给学生留出提问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的意识。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教学不足,通过针对性的讲解与辅导,带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攻克学生的思维障碍,确保学习思路畅通。
  三、引导自由阅读,拓展思维的迁移与发散
  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自然乐意去学;不感兴趣的,如果强制他们去学,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引导学生自由谈论,自由讲述,自由提问,自由发表意见,就变成了逐步提高阅读、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智能结构,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目的地,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为了更好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还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出疑问,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五、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解决多媒体教学应中的问题,最根本方法是系统全面地贯彻教学设计思想,科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软,认真选择多媒体教学策略和方法,理性实施多媒体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正确的多媒体教学理论和设计方法就是将学习理论与教育学原理转换成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具体实施,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从而避免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黑板搬家”、“电灌”等错误现象。
  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要求尽力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一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小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教无定法”,构成课堂教学艺术的因素极多,它的优势需借助寓教于乐的审美形式表现出来,若教导与审美能完善地结合在一起,教学艺术就能高效地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在熏陶陶冶中不断积累壮大,这正是教学艺术的魅力所在。总而言之,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实践中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深化,把每节课的教学化为精致的艺术品,让学生学有所归、学有所思、学有所感,真正掌管学识技能,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