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幼儿园班本课程
【作者】 陶宇欣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凤仪乡中心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幼儿园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老师和孩子共同行动的过程。班本课程内容来源于本班的实际情况,来源于本班级幼儿的兴趣点,基于教师对班级幼儿的了解,它的进程始终围绕“兴趣、问题、实践”的三元模式展开,反映的是教师、幼儿之间真实的学习、生活探索实践的过程。本文主要介绍了我们大二班以“民族风”为主题所开展的班本课程,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得一些关键性的经验,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获得多角度体验。
关键词:幼儿园班本课程环境
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在不断提高,许多幼儿园都将园本开发的课程资源和现有课程进行融合,从而形成园本课程。园本课程在幼儿园是以班级为基点来实施的,而每个班级的幼儿又各有差异,所以园本课程必须走向班本化,最终成为适宜班级幼儿的班本课程。班本课程该从何而来?又该如何实施?这是当下幼儿教师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在学习文献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有关美国高瞻课程“单项深度法”的文章,它的实践精要是“引入—拓展—创作—反思”,我们将此精要融入班本课程的建构中,进行了实践尝试。下面以中班班本课程《环保小卫士》为例,阐述单向深度法的具体实践路径及应用策略。
一、为班本课程创设适宜的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环境非常关键,其不仅会影响幼儿的智力开发,对幼儿的美育进行培养,还有利于幼儿情感的培育与个性的发展。为此,在开展班本课程过程中,首要做的就是创设适宜的环境,在园内创设大环境,在班内布置小环境,使幼儿处于班本课程的良好环境内。比如,在开展环保主题的班本课程中,我们鼓励幼儿将废旧材料进行再利用,制作手工艺品,可以在幼儿园大环境中设置一定的废旧材料再利用区角,投放教师和幼儿一起制作的工艺品,比如利用油漆桶、丙烯颜料、碎步、毛线等制作垃圾桶;也可以在班内布置相应的环境,比如将纸箱制作成小房子、小火车;利用纸杯、易拉罐制作天平;利用五彩缤纷的塑料袋制作演出服;利用树叶制作树叶画等等。最重要的,就是将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如此,创设了适宜的环境,幼儿的自信心得到了培养,创造力也能够得到激发。
二、依托生活挖掘班本课程资源的引入口
课程实施中资源非常重要,教师要细心关注幼儿园现实环境中的条件和资源,并积极引入到活动中,让幼儿投入有趣的、有效的活动中去,满足幼儿积累新经验的需要。开展班本课程《环保小卫士》过程中,幼儿在想办法解决幼儿园场地上垃圾桶较少的问题时,对于足球场上要不要放垃圾桶产生了争议。于是,教师带孩子到隔壁学校的足球场进行了现场观摩并展开研讨,从而解决了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课程活动中,教师还组织孩子对园内垃圾桶进行多次观察,支持幼儿了解垃圾桶的标志和功能;投放废旧的保温桶,让孩子自主设计垃圾桶;用收集的废旧报纸、广告纸做垃圾袋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利用了身边的资源,幼儿与教师通过对细微之处的关注,不断地丰富了班本课程资源。
三、共建课程——定制、适宜、灵动
班级不是班主任的班级,而是每个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空间和平台。教师要努力看到每个孩子的优势和天赋,给每个孩子符合尺码的教育,让每个孩子得到更温暖的对待,获得更好的发展。如何量身定做,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我们班级的尝试是开发共建课程,尽可能地让每个孩子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针对思维活跃却不一定善于表达的孩子,我们班开展了“草根金句”系列活动,每个月评选五句来自学生的名言张贴到教室供全班学习,被选中的同学心里自然喜滋滋。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我们开展了“我的自传”系列活动。此外,班级为庆禾同学开展了专项系列活动“庆禾语录”,为钰杰同学开展了专项系列活动“轻图微言”,锦婷的书法、嘉迪的勤奋、婉婷的豪气、威强的负责、浩辉的担当……每个学生在我们班级里都是独特而珍贵的存在。
班级共建课程基于学生的特点,朝向个人和集体发展而量身定制,具有适宜、灵动等特点,不仅利于实现因材施教,也让全班同学认识到,没有废品,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宝藏,值得挖掘和珍惜。
四、实——关注生活的日常之处
案例4:植物角里的一些事
在孩子们的精心照顾下,自然角里的植物已经长得非常茂盛,特别是大蒜的叶子有的很长了,都弯下了腰,还有一些叶子从木框的缝隙里冒出来,让孩子们惊喜连连。
星期一早晨来园,陈惊喜地发现她种植的大蒜又长长了不少。于是有了下面的一段對话,她兴奋地对笔者说:“陶老师,我的大蒜叶子好长啊!”笔者说:“是好长啊。那你知道它有多长吗?”“不知道。”“你能不能想办法知道它有多长?”“可以用尺子量一下。”“那好,尺子有吗?”“现在教室里没有,明天我们带来。”在晨谈环节,笔者和孩子说了这件事情,引发了大家的讨论。于是,关于大蒜叶子的测量活动就这样开始了。随着测量活动的深入开展,孩子的兴趣渐渐高涨,而且获得了很多测量的经验。
【分析】上述案例是发生在孩子生活中的一些日常小事,孩子每天都会去自然角看一看,那里的植物他们再熟悉不过了。教师关注着孩子,和孩子进行有质量的对话,一句“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将孩子引入了思考。同时,教师敏感地判断出这个问题对于孩子的教育价值,并抓住契机和全班孩子互动,自然生成测量大蒜的活动。课程游戏化理念告诉我们,一日生活皆课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可能成为教育的契机和资源。教师每天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所以要留心生活观察孩子,用心与孩子交流,自然演绎真实的对话与互动,进行生成富有价值的课程。
幼儿园课程要回归孩子的经验、回归生活,真正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出发,使班本课程建设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和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班本课程环境
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在不断提高,许多幼儿园都将园本开发的课程资源和现有课程进行融合,从而形成园本课程。园本课程在幼儿园是以班级为基点来实施的,而每个班级的幼儿又各有差异,所以园本课程必须走向班本化,最终成为适宜班级幼儿的班本课程。班本课程该从何而来?又该如何实施?这是当下幼儿教师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在学习文献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有关美国高瞻课程“单项深度法”的文章,它的实践精要是“引入—拓展—创作—反思”,我们将此精要融入班本课程的建构中,进行了实践尝试。下面以中班班本课程《环保小卫士》为例,阐述单向深度法的具体实践路径及应用策略。
一、为班本课程创设适宜的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环境非常关键,其不仅会影响幼儿的智力开发,对幼儿的美育进行培养,还有利于幼儿情感的培育与个性的发展。为此,在开展班本课程过程中,首要做的就是创设适宜的环境,在园内创设大环境,在班内布置小环境,使幼儿处于班本课程的良好环境内。比如,在开展环保主题的班本课程中,我们鼓励幼儿将废旧材料进行再利用,制作手工艺品,可以在幼儿园大环境中设置一定的废旧材料再利用区角,投放教师和幼儿一起制作的工艺品,比如利用油漆桶、丙烯颜料、碎步、毛线等制作垃圾桶;也可以在班内布置相应的环境,比如将纸箱制作成小房子、小火车;利用纸杯、易拉罐制作天平;利用五彩缤纷的塑料袋制作演出服;利用树叶制作树叶画等等。最重要的,就是将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如此,创设了适宜的环境,幼儿的自信心得到了培养,创造力也能够得到激发。
二、依托生活挖掘班本课程资源的引入口
课程实施中资源非常重要,教师要细心关注幼儿园现实环境中的条件和资源,并积极引入到活动中,让幼儿投入有趣的、有效的活动中去,满足幼儿积累新经验的需要。开展班本课程《环保小卫士》过程中,幼儿在想办法解决幼儿园场地上垃圾桶较少的问题时,对于足球场上要不要放垃圾桶产生了争议。于是,教师带孩子到隔壁学校的足球场进行了现场观摩并展开研讨,从而解决了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课程活动中,教师还组织孩子对园内垃圾桶进行多次观察,支持幼儿了解垃圾桶的标志和功能;投放废旧的保温桶,让孩子自主设计垃圾桶;用收集的废旧报纸、广告纸做垃圾袋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利用了身边的资源,幼儿与教师通过对细微之处的关注,不断地丰富了班本课程资源。
三、共建课程——定制、适宜、灵动
班级不是班主任的班级,而是每个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空间和平台。教师要努力看到每个孩子的优势和天赋,给每个孩子符合尺码的教育,让每个孩子得到更温暖的对待,获得更好的发展。如何量身定做,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我们班级的尝试是开发共建课程,尽可能地让每个孩子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针对思维活跃却不一定善于表达的孩子,我们班开展了“草根金句”系列活动,每个月评选五句来自学生的名言张贴到教室供全班学习,被选中的同学心里自然喜滋滋。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我们开展了“我的自传”系列活动。此外,班级为庆禾同学开展了专项系列活动“庆禾语录”,为钰杰同学开展了专项系列活动“轻图微言”,锦婷的书法、嘉迪的勤奋、婉婷的豪气、威强的负责、浩辉的担当……每个学生在我们班级里都是独特而珍贵的存在。
班级共建课程基于学生的特点,朝向个人和集体发展而量身定制,具有适宜、灵动等特点,不仅利于实现因材施教,也让全班同学认识到,没有废品,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宝藏,值得挖掘和珍惜。
四、实——关注生活的日常之处
案例4:植物角里的一些事
在孩子们的精心照顾下,自然角里的植物已经长得非常茂盛,特别是大蒜的叶子有的很长了,都弯下了腰,还有一些叶子从木框的缝隙里冒出来,让孩子们惊喜连连。
星期一早晨来园,陈惊喜地发现她种植的大蒜又长长了不少。于是有了下面的一段對话,她兴奋地对笔者说:“陶老师,我的大蒜叶子好长啊!”笔者说:“是好长啊。那你知道它有多长吗?”“不知道。”“你能不能想办法知道它有多长?”“可以用尺子量一下。”“那好,尺子有吗?”“现在教室里没有,明天我们带来。”在晨谈环节,笔者和孩子说了这件事情,引发了大家的讨论。于是,关于大蒜叶子的测量活动就这样开始了。随着测量活动的深入开展,孩子的兴趣渐渐高涨,而且获得了很多测量的经验。
【分析】上述案例是发生在孩子生活中的一些日常小事,孩子每天都会去自然角看一看,那里的植物他们再熟悉不过了。教师关注着孩子,和孩子进行有质量的对话,一句“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将孩子引入了思考。同时,教师敏感地判断出这个问题对于孩子的教育价值,并抓住契机和全班孩子互动,自然生成测量大蒜的活动。课程游戏化理念告诉我们,一日生活皆课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可能成为教育的契机和资源。教师每天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所以要留心生活观察孩子,用心与孩子交流,自然演绎真实的对话与互动,进行生成富有价值的课程。
幼儿园课程要回归孩子的经验、回归生活,真正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出发,使班本课程建设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