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
【作者】 刘晓霞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夏溪乡建设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理念,也就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农村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等方面所感到的困惑,笔者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注重启发引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六个方面论述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策略。
关键词:兴趣;创新意识;课堂组织形式;启发引导;主体地位;实践能力
在当今知识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题思想。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那么,如何做到这点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因为兴趣是创造动机的表现形式之一,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考,而且使知、情、意等整个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无数成功者的事例证明:兴趣是引发创新的先导,他们的成果、成就无不由兴趣而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课堂上的训练题,还是课后的巩固;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教师都应在“兴趣”上做文章,都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在听、说、读、写、思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是较死板的。而学生学习是需要讨论和互助的,讨论较好地满足了这种需要,一般的讨论分为同桌讨论和四人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能否打破这种形式,而有所创新呢?我们也曾作过尝试。如: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时,但是,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这个句子的意思时,由课文本身的内容找准切入点,引出辩题——”在月球或火星上建造移民基地是否能实现?”围绕一个问题,学生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如;教《镜泊湖奇观》时,由题眼”奇观”引出”湖奇湿奇林奇”,在课堂上按学生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组,按提纲重点分别学习湖湿林的奇观,这两堂课的组织形式都允许学生下位、走动,但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有法、学有所得。
三、注重启发引导
倘若把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思考结果告诉学生,就会束溥学生思维的发展,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应处在“主导”的角色上,找准开启思维大门的切入点,引领他们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把思维方式和思考结果交给学生,并引导他们综合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启发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最终使他们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问题,用不同的途径探索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思维阻塞之时,教师只能点拔学生,扶他们一把,引领他们在思维的空间上放开想象,自由驰骋,并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意念,找出创新的路子。
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掌握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实践能力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新技法的能力等。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不但要读、说、写,而且要画、唱、演、访、观、做,打破长期形成的封闭式教学格局,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思考、交流活动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能使每个学生都有个性思维,把自己所想的东西从脑中迁移到手,用我手写我心,锻炼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如在教学《桥》一课时,我就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充分运用了练笔、辩论加上肢体语言等方式,让学生在“动中思”,在“动中学”。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首先要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直接描写暴雨、洪水的句子,思考暴雨、洪水像什么?然后再读一读这些写洪水的句子,看看洪水从开始到后面,有什么变化没有?如果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对老汉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在读到“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的时候,我说能把“揪”改成“拉”吗?“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改成“老汉凶得很”可不可以,通过对比和模拟两个动词的动作以及语言的表现形式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在以上的过程中,同学们深化了对老汉形象的认识,而且想出了许多优美的、充满真情实感的句子,在知识内化的同时,实现了思维的创新。
教育的生命在干创新。我们探索创新教育的特点,规律、内容,要求、方法等就是为素质教育引进一渠活水,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关键词:兴趣;创新意识;课堂组织形式;启发引导;主体地位;实践能力
在当今知识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题思想。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那么,如何做到这点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因为兴趣是创造动机的表现形式之一,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考,而且使知、情、意等整个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无数成功者的事例证明:兴趣是引发创新的先导,他们的成果、成就无不由兴趣而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课堂上的训练题,还是课后的巩固;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教师都应在“兴趣”上做文章,都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在听、说、读、写、思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是较死板的。而学生学习是需要讨论和互助的,讨论较好地满足了这种需要,一般的讨论分为同桌讨论和四人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能否打破这种形式,而有所创新呢?我们也曾作过尝试。如: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时,但是,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这个句子的意思时,由课文本身的内容找准切入点,引出辩题——”在月球或火星上建造移民基地是否能实现?”围绕一个问题,学生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如;教《镜泊湖奇观》时,由题眼”奇观”引出”湖奇湿奇林奇”,在课堂上按学生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组,按提纲重点分别学习湖湿林的奇观,这两堂课的组织形式都允许学生下位、走动,但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有法、学有所得。
三、注重启发引导
倘若把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思考结果告诉学生,就会束溥学生思维的发展,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应处在“主导”的角色上,找准开启思维大门的切入点,引领他们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把思维方式和思考结果交给学生,并引导他们综合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启发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最终使他们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问题,用不同的途径探索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思维阻塞之时,教师只能点拔学生,扶他们一把,引领他们在思维的空间上放开想象,自由驰骋,并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意念,找出创新的路子。
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掌握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实践能力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新技法的能力等。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不但要读、说、写,而且要画、唱、演、访、观、做,打破长期形成的封闭式教学格局,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思考、交流活动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能使每个学生都有个性思维,把自己所想的东西从脑中迁移到手,用我手写我心,锻炼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如在教学《桥》一课时,我就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充分运用了练笔、辩论加上肢体语言等方式,让学生在“动中思”,在“动中学”。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首先要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直接描写暴雨、洪水的句子,思考暴雨、洪水像什么?然后再读一读这些写洪水的句子,看看洪水从开始到后面,有什么变化没有?如果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对老汉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在读到“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的时候,我说能把“揪”改成“拉”吗?“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改成“老汉凶得很”可不可以,通过对比和模拟两个动词的动作以及语言的表现形式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在以上的过程中,同学们深化了对老汉形象的认识,而且想出了许多优美的、充满真情实感的句子,在知识内化的同时,实现了思维的创新。
教育的生命在干创新。我们探索创新教育的特点,规律、内容,要求、方法等就是为素质教育引进一渠活水,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