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问题与导学的策略探析

【作者】 薛海燕

【机构】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理科课程,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有关知识,内容多,知识面广,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内容的整合和联系,要从自然界整体性的存在和变化过程中看待每一个知识内容,从而理解科学原理的统一性和普遍性。那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三种角色是在师生互动中实现的,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并在活动中支持他们的各种尝试。
  关键词:初中科学;有效教学;四策;探究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和猜想、制定实验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让他们把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呢问题情景的形成是整个探究活动的起因,问题得出的好坏与否,将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它将决定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一、培养学生科学地表述问题能力
  问题的科学表述是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通过思考演变成为一个具体、明确的物理问题,最终表达出来,它是提出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科学地表述问题能力,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教师要通过反复演示片段或放大局部特征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概括,把观察到的现象做进一步的思维加工,帮助他们找到现象的实质;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陈述现象,或者用学过的科学概念表述现象的本质,例如,学习“压强”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场景:雨后泥泞的地面,人们总是在泥土上放一些砖块或木板之类的东西,否则,就陷入泥土里;图钉的结构特征和啄木鸟嘴巴的特写镜头。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适当地加以指导:“木板和鞋子对地面作用的不同是因为压力的作用面积不同,从而造成泥土的凹陷程度不同。”学生可以把问题演化成:“压力对物体的破坏作用和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进而通过讨论发展成:“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样经过一定案例的积累,并随着他们科学知识的丰富,学生就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科学表述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课外活动,实现教学生活化
  在开展课外活动中要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实验,让丰富多彩的活动带他们进入五光十色的科学世界:听到“爆竹声声”,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等等。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时,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开辟“厨房中的科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科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三、设计生动、可探究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应紧扣课本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做到层层推进,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场所、实验指导,把学生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问题的设计应以学生为本,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水平,思维水平和动手,观察等能力,同时必须体现趣味性和可探究性。这样学生在经过适当准备后,就可带着兴趣自己进行,并最终获得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而且从中得到正确结论。例如,在“蚯蚓”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不是提出“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的问题,而是提出“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上爬得更快?”这个问题使学生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探究欲望,于是我带领兴趣小组的同学一道挖蚯蚓,并让他们为蚯蚓准备“温馨的家”,还准备了玻璃板、纸壳、棉花等材料,探究前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如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湿润,近前端有一个粗大的指环,身体表面有许多粗糙的刚毛,蚯蚓依靠肌肉和刚毛运动。之后让学生围绕“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上爬得快”的问题讨论并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在实验前,多数学生假设蚯蚓在玻璃板上爬得慢,就好像人在冰上走不快一样。在实验中学生发现并提出了很多问题,如蚯蚓为什么在玻璃板上爬得很快,在纸壳上却爬得很慢呢?蚯蚓的爬行速度与物体表面的粗糙度成正比吗?此外,还有学生提出:是不是因为纸壳吸走了蚯蚓体表的粘液,才使得蚯蚓爬得很慢?是不是不同种类的蚯蚓爬行速度不同?是不是蚯蚓因为害怕才爬得快呢?等等。虽然有的问题提得针对性不强,但我并没有批评他们,相反,我还对他们的大胆提问表示赞赏。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干活跃状态,并闪现出很多创新的火花,这正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同时也顺利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在初中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我在作探究实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由于很多学生是农村孩子,对耕种并不陌生,所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种子萌发的条件。基本上有这些说法:温度,水分,阳光,土壤等,没有学生谈到需要空气的,这时如果我稍微提示一下或让学生看书,大家会马上把“空气”这个条件补充上。虽然这个结论是我想要的,但是失去了探究的意义,这个实验一下子就变成了验证实验。于是,我引导大家一起分析:同学们对“温度和水分”这两个条件一致认同,而对“阳光和土壤”这两个条件有争议,那么我们该怎样为自己的实验设计问题呢?学生说:阳光是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吗?土壤是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吗?很快学生们分成甲、乙两组,在班级的窗台上,用培养皿进行实验。甲组同学探究“阳光”这个条件,乙组同学探究“土壤”这个条件,同时我要求学生把种子分给我一部分,我也进行同步实验。
  因为大家都认为“温度和水分”这两个条件是必须的,不用探究,所以暂时不考虑。甲组同学用纸壳箱把其中一个培养皿遮光处理,另一个见光,其他条件相同;乙组同学把一个培养皿放上土壤,另一个没有土壤,其他条件相同。过了几天,同学们发现,种子有很多没有发芽,不论是有没有阳光或土壤,而且有的种子已经烂掉了。这时同学们都在思考“为什么”,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有的同学说种子的质量不好;有的同学说是温度不适宜;还有的说是水多了……我把自己培养的种子给大家看,告诉大家我也是放在窗台上的。看着老师的培养皿中的种子大多数发芽了,学生们知道了,既然都是同样的种子,而且温度相同,那么就剩下“水分”这一个条件了,再看看自己的培养皿种子泡在水里,学生们意识到种子需要“透透气”。找到了症结,马上重新设计并投入实验。最终得到了和课本相同的结论。
  在这课的学习中,对于一时走了弯路——实验失败的学生,要进行合理引导,不能打消学习的积极性,要鼓励他们去发现新的问题。学生们正是自己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所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问题能力大大的提高了。
  五、结语
  科学课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学科,我们不能仅仅把学习科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唯一内涵,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地把科学课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探究自然的活动,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素养的过程。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尝试、去体验,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J]. 郑上厚.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1(17)
  [2]试论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刘姿怡.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2020(02)
  [3]浅析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金晖.  新课程研究. 2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