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使地球表面从“极其复杂”到“井然有序”的教学方法

【作者】 张乐鹃

【机构】 四川省沐川县实验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学习“区域认知的理解与教学”心得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区域认知的界定是这样说的:“区域认知,指人们从空间一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人们将其划分成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怎样进行区域认知的理解与教学?东北师范大学的袁孝亭教授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大家谈”的讲座中,从方法论出发,进行了非常详实的解析。
  地球表面极其复杂,袁教授认为教学的目标应该让学生学会怎样把“极其复杂的地球表面”变得“井然有序”的方法。划区,是把“复杂”变“有序”的方法之一。
  粤人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美洲概述》中,“北美洲气候分布特征”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过去的教学中,我把它分为了两部分:读图,归纳总结北美洲气候分布总特征和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气候分布特点及其原因。这种方式只强调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气候分布是比较复杂的,袁教授把北美洲以空间位置划区,分为:大陆西部沿海、北冰洋沿岸、大陆内部、东南沿海。大陆西部沿海地区以赤道为参照物,依次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这一规律是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归纳总结过的,用这种划区的方法学习,既是对已学知识的拓展,又让学生学会用“整体—局部”并结合空间分布的方法认识区域,学生掌握的是把“复杂”变“有序”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点。
  地球表面是复杂且大的区域,怎样认识大的区域?方法仍然是:划区。把大的区域划成小区域。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地理区域》就是把中国依据不同的标准和条件划分为: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等。比如南方地区就是一个根据自然条件划分岀来的区域。如何认识南方地区呢?继续划区:东部区和西部区。西部划区:北部的四川盆地和南部的云贵高原。大区划小区后,就可以借助相应的工具与方法对划分出的区域进行空间概括,筛选区域的特征,比较和揭示区域差异,发现区域间的关联,评价区域开发的条件与方式,探讨区域协作和交流的机制。最终目的是:总结地理事物和现象潜在空间秩序与空间规律。
  袁教授把如何划区认识世界提炼为两个基本方法:(1)面对“大”,把大划小。(2)面对“复杂”,根据属性与功能划区。目的是方便对空间的概括,使复杂的地球表面变得井然有序。
  在听了袁教授讲座之后,我设想了一个教学案例:比较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差异。依据气候类型、干湿状况划区,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湿润区,但依据经济划区,四川盆地属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云贵高原位于中国15%的贫困带上,分析其原因,是它们地形条件上有很大的差异:四川盆地内部地形较平坦,耕地面积大,河流众多,自然条件优越。云贵高原地表崎岖,地表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耕地少,交通条件差,而且喀斯特地貌渗透性强,降水大量渗透到地下,河流少,自然条件不如四川盆地好,这是它成为贫困区的主要原因。找到了原因,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怎样发展云贵高原的经济。
  2022年版新课标指出,地理课程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区域认知”是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主要区别。
  近几年乐山市的中考题越来越灵活,很多考题的答案都能从给出的图文材料中找到,但前提是学生能读懂图文材料。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教师的教学,教师能否学会或总结出一套方法论,是大部分学生能力强弱的关键。在2022年版的新课标中,有很多教学内容和目标与当前时代的发展贴的更近了,这也给学科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无论是教学能力的要求,还是知识储备的要求,终身学习,是一名教师唯一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