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阳光少年,七彩童年
【作者】 邱德林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锦门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中积极德育的融合渗透
摘 要:积极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旨在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改变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勇于挑战、融入团队、超越自我。所以,教师要深度发掘体育课程优势,从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趣味游戏、规则意识培养等层面入手,实现积极德育的层层渗透,构建起从“课程德育”到“拓展实践”的上升阶梯,促进学生体育素质和德育素养的协同提高。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体育;积极德育;融合渗透
“积极德育”以教师的正向激励、正向评价、正向引导为主要手段,激发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纠正、自我完善的能力。和批评、警告、请家长、全校通报这些“消极德育”手段不同,积极德育更能激发罗森塔尔效应,激励学生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由此可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积极德育有着广阔的融合渗透空间,能够促进学生从心理认知到学习态度再到实践行动的转变,培养学生的阳光少年气质,丰富体育德育内容,创新课程德育手段,让学生在体育课堂的积极德育中不断完善发展。
一、积极德育在小学体育课堂的实施价值
(一)培养学生阳光心态
心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但是,近年来媒体关于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报道屡见不鲜,有些学生甚至因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导致极端行为,比如伤害他人、校园暴力、自伤自残甚至自杀等,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能够提高学生体内多巴胺浓度,让学生产生心理安全感和幸福感;在体育活动中,学生要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挑战自我、有所超越,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自我超越能力有很大帮助;在体育项目实践中,不但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而且还能让学生保持健康开朗、阳光积极的心态,促进学生身心双健。
(二)改变学生不良习惯
小学生自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所以在生活和学习中容易形成一些不良习惯,比如拖延、散漫、懈怠、缺乏规则和规范意识等,这些不良习惯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率,影响学生良好品格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在体育课堂融入积极德育,有利于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比如每天定时定量运动,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生活和作息规律,完成体育动作要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马虎,以此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在体育活动中要遵守规则,主动维持秩序,针对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尤其重要。通过体育课堂的积极德育,能够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促进学生自觉自律、健康发展。
(三)强化学生团队意识
现在的孩子多生活在小家庭环境中,在家长备受宠爱,这就难免造成学生自我中心、我行我素,缺乏集体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在自身角色定位中出现偏差,缺乏大局观和整体利益观。而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尤其是在积极德育引领下,学生能够从“小我”视野延伸到“集体”,懂得以集体利益为重,能够从团队需要出发作出妥协和让步,这是学生走向成长与成熟的重要一步。在积极德育引领下,学生的团队意识将更加浓厚,建立“个人服从集体、服从团队”的基本认知,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二、积极德育在小学体育课堂的实施路径
(一)发掘课程优势,激发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也是体育课堂积极德育的重要切入点。体育课程包含着丰富的爱国精神内涵,所以,教师要从深入发掘课程优势,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课程活动中,让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切实实践”,将积极德育落到实处,同时在学生心中深植热爱祖国的种子,让爱国教育与体育教学深度融合。
例如在红色主题活动中,教师设计了“雪山战士”“草地小英雄”“飞夺泸定桥”等活动项目,一方面在体育活动中熔铸红色基因,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提高体育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学生以“具身体验”的方式感受革命战斗的艰辛,比如在“草地小英雄”课程活动中,学生首先要了解当年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和危险,前有沼泽、后有追兵,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战士们不怕牺牲、顽强克服困难,最终走出草地、走向胜利。在这样的活动情境中,学生能够带着敬畏和挑战之心奋力拼搏,勇敢完成任务。将红色文化和课程活动相结合,不但能促进学生体能素质和运动技巧的发展,而且还能让体育课堂厚植红色基因,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实践中。
有时候体育课因为天气或其他原因要在室内进行,利用这些机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奥运会或重大赛事中中国体育健儿勇夺冠军的视频集锦,看到赛场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奏响激昂浑厚的国歌,学生会备受鼓舞,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激发学生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民族自信的强大动力,也是体育课堂积极德育的重要实施路径。
(二)发掘传统文化,打造特色课程
积极德育不但要向体育课程本身求索,更要对外拓展,向传统文化、社会资源拓展,这样才能实现德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升体育课堂积极德育的内涵。在祖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与体育德育相关的内容,比如民间武术、民间游戏以及各类民俗活动等,教师要善于在传统文化中发掘,将其转化为体育德育的好素材,在丰富课程德育内容的同时,也有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例如在培养学生平和心态的体育运动中,教师可以选择太极、站桩等传统武术内容,小学生“动”多于“静”,在心态上会有些不定、浮躁,而太极、站桩这些以“静”为主的运动项目,而能够让学生心态平稳,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上同样能够“入静”,不受外界环境干扰。在这些民间资源的发掘和应用中,教师要突出以生为本特点,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兴趣爱好、实践能力来整合、优化,使之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如在练习站桩的时候,教师可以以“3分钟”为单位,让学生先从简单的桩功开始,学习“屈膝、沉肩、尾闾”等基本动作,让学生逐渐进入“静”的状态,学生掌握站桩的基本技巧后,还可以作为课间、睡前缓解疲劳的休整方式,简单、易行、静心,这是消除学生浮躁心理、涵养学生从容气质的好方法。
“双减”之后学校开辟了延时课堂,利用延时课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民间游戏活动,让习惯了电子产品的孩子们重新拥抱自然、拥抱快乐。教师要对这些民间优秀进行适当改编或完善,比如民间游戏“捉小鬼”带有迷信色彩,教师可以将其改编为“小将快跑”,这个游戏的特别之处在于学生两个人一组,只要其中一个被抓住,那么小组就会全军覆没。所以,学生在游戏中不但要保证自己不被捉,还要帮助、帮助好同伴不被抓住,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为他人着想、为整体着想”的意识,在活动中学生会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促使学生“心中有他人,眼中有集体”,以此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突出体育课堂的积极德育特色。
(三)创设趣味游戏,培养团队精神
从小学生天性活泼、热爱游戏的特点出发,教师要将积极德育融入到趣味游戏中,这样才能做到无痕渗透、多元引导。在学生团队精神培养中,教师可以从趣味游戏入手,在游戏设计、活动过程中渗透积极德育,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能够在团队活动中找到自身定位。
例如在“运输大队”游戏中,学生需要走“之”字路线,将足球运送到指定地点,每组三人共同出发,只能用脚踢球,其他任何身体部位都不能和球接触,球必须在跑道线以内。符合上述条件,在规定时间内运球最多的一组获胜。完成这个游戏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比如小组内三个人控制三个足球,在狭窄的跑道上必须商量好前后顺序,不能随便超越或抢跑,每个人在运输自己足球时,也要注意队友的足球会不会越界,自己能不能帮助队友控球;观察自己的行进路线会不会阻挡队友前进……总之,这个游戏要学生“眼观六路”,这就需要学生从专注自我的视角转移到“专注团队”,更多的去关注团队利益,明白自己能够为团队胜利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是帮助学生找准自身团队定位的关键。在这类游戏中,兼顾了趣味性、竞争性、开放性特点,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精神鼓舞,在团队协作中受到启发和激励,感受“合作的力量”,让团队精神引领学生拼搏进取,不断超越自我,迈向成长新高度。
(四)强化规则意识,磨炼坚强意志
积极德育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积极暗示,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期待和赞许,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强大的德育助力。小学生普遍缺乏自制力,规则规范意识比较薄弱,抗挫折能力、自我挑战意愿不足,所以,教师要多给予学生规则意识方面的引导,比如“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记住规则,按规则来!”“即使没有老师监督,相信大家也能遵守活动规则,我们每个人都是体育课堂的小主人。”教师的这些积极暗示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律自觉性有很大帮助,同时还能激励学生主动接受挑战、战胜困难,磨炼学生的坚强意志。
例如在“翻山越岭”拓展活动中,学生要穿越12层围栏,以此锻炼学生的攀爬、跳跃能力,提高学生的下肢力量。有些学生贪图速度,或者想节省体力,会选择绕过围栏,投机取巧。教师发现这个问题后,暂时叫停活动并启发学生说:“同学们,路要一步一步走,困难要一层一层克服,每一次遇到困难,都是对我们体能和意志的磨炼,每一次恪守原则,都是我们精神与人格的升华。只有接受规则我们的竞争才有可比性,否则我们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大家明白吗?”学生纷纷点头,面对问题教师没有教师没有严苛的批评,也没有全部否定学生的行动,而是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困难、积极迎接挑战。在这样的积极德育氛围中,学生会受到更多鼓舞和激励,勇敢面对困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战胜困难,这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尤其重要。
三、结语
小学体育课程承载着“提高学生运动能力、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培育学生体育品德”的重大责任,有“健身”和“强心”的双重作用,所以,体育课程的德育色彩非常浓厚,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课程优势,将积极德育融入其中,通过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改变学生的性格缺陷,激发学生勇于拼搏、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奋力进取的阳光少年,挥洒汗水、收获成长,拥抱属于自己的七彩童年。
参考文献:
[1]冯小红.融德于动 身心共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思考[J].吉林教育,2021(34):78-79.
[2]陈朝辉.浅析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田径,2021(12):58-60.
[3]张娟.探究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途径[J].学周刊,2021(35):153-154.
[4]朱虹.探究核心素养理念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1):131-132.
[5]周浩然.简论“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青少年体育,2020(01):37-38+43.
注释:
[1] 冯小红.融德于动 身心共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思考[J].吉林教育,2021(34):78-79.
[2] 陈朝辉.浅析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田径,2021(12):58-60.
[3] 张娟.探究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途径[J].学周刊,2021(35):153-154.
[4] 朱虹.探究核心素养理念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1):131-132.
[5] 周浩然.简论“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青少年体育,2020(01):37-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