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打造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作者】 俞华文
【机构】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南行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三观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良好品格及思维认知发展有着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新时期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种类繁多、形式各异,道德与法制课教学越发迫切,而生态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成为重要教学理念,而本文也是就此展开了实践研究。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生活是知识主要来源地,生活是第一性的。”为此,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生活化教学也成为较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更是生态背景下所提倡的重要理念,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是,生态背景下究竟要如何做好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呢?对于这一点,笔者也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立足于生活点滴,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实践的时候,可以立足于生活点滴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得以形成,这也是学生道德素质得以发展的有效渠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来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来纠正自己的坏习惯,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道德与法治课教育功能。以“我们爱清洁”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如下情境,要求学生对着镜子检查自己的着装、观察自己的小手,借此来引导学生纠正自己不整洁、不干净的坏习惯,促使学生养成干净、卫生的良好习惯,有效提升生活化教学效果。
二、模拟体验生活,强化学生感悟
道德与法治课上具有不少的实用性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是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引导,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规则意识得以形成的关键,教师在为学生讲述这些内容的时候,可以模拟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及模拟实践中形成深刻感悟,从而真正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效果。以“学会过马路”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为学生再现生活情境,让学生模拟体验生活中“过马路”的真实情境,同时渗透口号“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让学生在模拟体验中养成遵守交通秩序的良好意识,让学生今后在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从而真正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们积极学习《中小学生守则》,警惕学习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加强自身修养,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要珍惜学习机会,自觉接受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管理。
要提高鉴别能力,不要学习和模仿电视、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犯罪行为。要谨慎交朋友,不要和社会上品性不端的闲散人员交往,特别是那些有前科劣迹的人。切莫虚荣攀比,不要随意向外人透露和炫耀自己家庭的情况,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哄骗,遇事多留个心眼,警惕各种不良诱惑,对陌生人给的玩具和食品等不要轻易接受。要学会用报警、呼救、反抗等方法抵制不法侵害。
只有从小处入手,一点一滴的渗透教育,法制教育才能有效,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的教育恰恰缺乏的就是对孩子的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的教育啊!育人先育心,一味地抓高分,升学率,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快乐,失去了个性的发展,也更失去了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的很多,不讲诚信的很多,不文明的很多,不勤俭的很多……所有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我想通过这次学习,首先值得反思的就是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我们担任此科目的老师们,肩上的胆子很重,我们必须把法制课当回事,还要把它上好。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将知识融入生活
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生态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活动在开展的时候,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组织实践活动,这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还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理论知识的理解,有效促进学生理论体系得以完善。为此,教师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以此来真正将知识融入学生生活,促进知识内化与生活践行。以“我爱家乡山和水”为例,为了激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认识,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垃圾清理”、“植树”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体验中提高自身环保认识、养成热爱家乡环境的正确意识,此外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祖国之情,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生态背景下生活化教学成为教育领域常用手段,将其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提倡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中,能够拉近学生与抽象知识间的距离,也能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理解与践行,从而有效提高知识内化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宝军,刘晓静.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研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6):1097-1098.
[2]刘艳.生活化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22(10):38-40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生活是知识主要来源地,生活是第一性的。”为此,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生活化教学也成为较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更是生态背景下所提倡的重要理念,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是,生态背景下究竟要如何做好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呢?对于这一点,笔者也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立足于生活点滴,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实践的时候,可以立足于生活点滴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得以形成,这也是学生道德素质得以发展的有效渠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来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来纠正自己的坏习惯,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道德与法治课教育功能。以“我们爱清洁”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如下情境,要求学生对着镜子检查自己的着装、观察自己的小手,借此来引导学生纠正自己不整洁、不干净的坏习惯,促使学生养成干净、卫生的良好习惯,有效提升生活化教学效果。
二、模拟体验生活,强化学生感悟
道德与法治课上具有不少的实用性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是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引导,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规则意识得以形成的关键,教师在为学生讲述这些内容的时候,可以模拟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及模拟实践中形成深刻感悟,从而真正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效果。以“学会过马路”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为学生再现生活情境,让学生模拟体验生活中“过马路”的真实情境,同时渗透口号“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让学生在模拟体验中养成遵守交通秩序的良好意识,让学生今后在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从而真正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们积极学习《中小学生守则》,警惕学习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加强自身修养,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要珍惜学习机会,自觉接受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管理。
要提高鉴别能力,不要学习和模仿电视、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犯罪行为。要谨慎交朋友,不要和社会上品性不端的闲散人员交往,特别是那些有前科劣迹的人。切莫虚荣攀比,不要随意向外人透露和炫耀自己家庭的情况,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哄骗,遇事多留个心眼,警惕各种不良诱惑,对陌生人给的玩具和食品等不要轻易接受。要学会用报警、呼救、反抗等方法抵制不法侵害。
只有从小处入手,一点一滴的渗透教育,法制教育才能有效,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的教育恰恰缺乏的就是对孩子的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的教育啊!育人先育心,一味地抓高分,升学率,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快乐,失去了个性的发展,也更失去了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的很多,不讲诚信的很多,不文明的很多,不勤俭的很多……所有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我想通过这次学习,首先值得反思的就是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我们担任此科目的老师们,肩上的胆子很重,我们必须把法制课当回事,还要把它上好。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将知识融入生活
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生态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活动在开展的时候,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组织实践活动,这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还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理论知识的理解,有效促进学生理论体系得以完善。为此,教师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以此来真正将知识融入学生生活,促进知识内化与生活践行。以“我爱家乡山和水”为例,为了激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认识,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垃圾清理”、“植树”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体验中提高自身环保认识、养成热爱家乡环境的正确意识,此外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祖国之情,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生态背景下生活化教学成为教育领域常用手段,将其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提倡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中,能够拉近学生与抽象知识间的距离,也能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理解与践行,从而有效提高知识内化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宝军,刘晓静.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研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6):1097-1098.
[2]刘艳.生活化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22(10):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