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和谐社会
【作者】 张爱华
【机构】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本应是享受父母亲情的儿童却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家长要重视发挥在孩子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班主任要深入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的性格和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地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让我们携起手来,不懈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铺设一条光明之路。
关键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现阶段的中国广大农村有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这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离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留在老家与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监护人一起学习和生活。这些本应是享受父母亲情的儿童却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而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
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在留守儿童中,虽然有的孩子与大多数孩子无异,甚至在思想上要高于一般孩子,他们乐观坚强,懂事坦荡。知道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生活虽苦,但他们苦中作乐,坚强与勇敢让他们永远保持着微笑,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即是如此。但也有很多的孩子,心理自我疏导不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甚至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他们在情感、心理、生活、学习乃至人格方面都容易出现诸多问题,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一、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的心理问题
(一)缺乏抚慰。
儿童时代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亲情的安抚与关怀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个时期的儿童,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正确的引导和亲人的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见不上一次面,打电话或偶尔的短暂相聚来维系对孩子的关爱,很难在思想上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烦恼,给不到孩子充分的关怀。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使孩子生疏,相见如路人,更谈不上有情感交流,致使有的孩子对父母渐渐变得冷漠,甚至是仇视。比如2015年7月,成都市的一对夫妇结束了14个小时的路程从广州回到老家。夫妻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自己的儿子。但是事实却是令这对夫妻大为失望,儿子严重的陌生和冷淡让这对夫妻非常伤心。就算拿着礼物逗哄儿子,儿子也不愿意叫妈妈和爸爸。夫妻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儿子与他们有隔阂,亲情在渐渐疏远。
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和呵护,孩子认为父母重利轻亲,生下孩子却不管理而远离他们,为了赚钱而背井离乡抛弃他们,他们由对父母的怨恨导致对社会的愤慨,于是世界观发生偏移而对社会产生冷漠,看不到人间真情和积极的一面,总是感觉社会的消极和世态炎凉,同时孩子没有得到及时鼓励和肯定,心灵缺乏依靠,总是怀疑自己干不好和干不成事情,做事瞻前顾后、畏缩胆怯,学习和做人缺乏自信。
(二)孤独自闭。
由于长期缺乏亲情互动,总是没有人进行合作与配合,长时间得不到爱和关怀,常常出现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宽容和忍让,因缺乏心理依靠而常常想到需要自卫,总怀疑被人欺负而尽量考虑不吃眼前亏,长期便形成心胸狭隘甚至造成偏激。由于长期得不到关爱和呵护,孩子常常感觉生活索然无味,周而复始的平淡生活,让孩子感觉不到希望而对生活缺乏激情,经不起挫折磨砺和困难的打击,容易自暴自弃,孩子的喜怒哀乐等情绪长期得不到倾诉而变得孤独压抑,造成性格孤僻内向,甚至造成抑郁自闭。抑郁及不良情绪长期不能及时释放和排解,便出现心理症结甚至产生轻生的可怕念头,少年儿童中孤独的留守儿童自杀现象时有发生。
(三)监管不力。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爷爷奶奶更心疼孩子,甚至溺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行为习惯较差。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偏离健康发展轨道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常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二、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教育措施
(一)完善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另一方面,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不放任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共同采取措施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发挥班主任的职能。
班主任要深入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的性格和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地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班主任应特别注意保持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和沟通,加大家访力度,向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状况、思想动态,汇报孩子在校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等方面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孩子沟通和疏导,减轻他们的压力,消除思想包袱,使其能把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对于性格孤僻、任性,不愿与人交流的孩子,因为他们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班主任必须以爱为基础,用爱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慈爱和温暖,从而消除师生隔阂与对立的情绪,使师生的情感逐渐融合,建立情感联系,培养他们对教师的亲近感。
班主任要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班会课,晨会课,倡导大家在生活上、学习上多给予留守儿童热情的帮助,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做到教师就是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还可以用“结对”的方法,组织一部分表现优异的学生从生活上、学习上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逐渐产生对班级集体的感情,与班级融为一体。
还可以定期开设课外活动,借助活动降低留守儿童的心理防线。活动的主题以“关爱他人”、“我们是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等为主。让其他孩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生活,了解和明白他们性格孤僻的原因所在,从而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帮助留守儿童,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爱、来自同学的关爱。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该定期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之间的联系。及时将孩子的学习状况、心理情况通过电话、微信、家庭访问等多种渠道和家长沟通,针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共同研究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都应当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让我们携起手来,不懈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铺设一条光明之路。
关键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现阶段的中国广大农村有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这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离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留在老家与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监护人一起学习和生活。这些本应是享受父母亲情的儿童却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而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
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在留守儿童中,虽然有的孩子与大多数孩子无异,甚至在思想上要高于一般孩子,他们乐观坚强,懂事坦荡。知道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生活虽苦,但他们苦中作乐,坚强与勇敢让他们永远保持着微笑,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即是如此。但也有很多的孩子,心理自我疏导不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甚至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他们在情感、心理、生活、学习乃至人格方面都容易出现诸多问题,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一、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的心理问题
(一)缺乏抚慰。
儿童时代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亲情的安抚与关怀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个时期的儿童,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正确的引导和亲人的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见不上一次面,打电话或偶尔的短暂相聚来维系对孩子的关爱,很难在思想上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烦恼,给不到孩子充分的关怀。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使孩子生疏,相见如路人,更谈不上有情感交流,致使有的孩子对父母渐渐变得冷漠,甚至是仇视。比如2015年7月,成都市的一对夫妇结束了14个小时的路程从广州回到老家。夫妻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自己的儿子。但是事实却是令这对夫妻大为失望,儿子严重的陌生和冷淡让这对夫妻非常伤心。就算拿着礼物逗哄儿子,儿子也不愿意叫妈妈和爸爸。夫妻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儿子与他们有隔阂,亲情在渐渐疏远。
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和呵护,孩子认为父母重利轻亲,生下孩子却不管理而远离他们,为了赚钱而背井离乡抛弃他们,他们由对父母的怨恨导致对社会的愤慨,于是世界观发生偏移而对社会产生冷漠,看不到人间真情和积极的一面,总是感觉社会的消极和世态炎凉,同时孩子没有得到及时鼓励和肯定,心灵缺乏依靠,总是怀疑自己干不好和干不成事情,做事瞻前顾后、畏缩胆怯,学习和做人缺乏自信。
(二)孤独自闭。
由于长期缺乏亲情互动,总是没有人进行合作与配合,长时间得不到爱和关怀,常常出现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宽容和忍让,因缺乏心理依靠而常常想到需要自卫,总怀疑被人欺负而尽量考虑不吃眼前亏,长期便形成心胸狭隘甚至造成偏激。由于长期得不到关爱和呵护,孩子常常感觉生活索然无味,周而复始的平淡生活,让孩子感觉不到希望而对生活缺乏激情,经不起挫折磨砺和困难的打击,容易自暴自弃,孩子的喜怒哀乐等情绪长期得不到倾诉而变得孤独压抑,造成性格孤僻内向,甚至造成抑郁自闭。抑郁及不良情绪长期不能及时释放和排解,便出现心理症结甚至产生轻生的可怕念头,少年儿童中孤独的留守儿童自杀现象时有发生。
(三)监管不力。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爷爷奶奶更心疼孩子,甚至溺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行为习惯较差。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偏离健康发展轨道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常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二、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教育措施
(一)完善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另一方面,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不放任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共同采取措施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发挥班主任的职能。
班主任要深入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的性格和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地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班主任应特别注意保持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和沟通,加大家访力度,向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状况、思想动态,汇报孩子在校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等方面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孩子沟通和疏导,减轻他们的压力,消除思想包袱,使其能把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对于性格孤僻、任性,不愿与人交流的孩子,因为他们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班主任必须以爱为基础,用爱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慈爱和温暖,从而消除师生隔阂与对立的情绪,使师生的情感逐渐融合,建立情感联系,培养他们对教师的亲近感。
班主任要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班会课,晨会课,倡导大家在生活上、学习上多给予留守儿童热情的帮助,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做到教师就是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还可以用“结对”的方法,组织一部分表现优异的学生从生活上、学习上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逐渐产生对班级集体的感情,与班级融为一体。
还可以定期开设课外活动,借助活动降低留守儿童的心理防线。活动的主题以“关爱他人”、“我们是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等为主。让其他孩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生活,了解和明白他们性格孤僻的原因所在,从而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帮助留守儿童,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爱、来自同学的关爱。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该定期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之间的联系。及时将孩子的学习状况、心理情况通过电话、微信、家庭访问等多种渠道和家长沟通,针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共同研究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都应当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让我们携起手来,不懈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铺设一条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