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作者】 陈官容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班干部是学生组织建设中的主体。培养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对班级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班干部的培养调动了学生管理班级的积极性和自主管理能力,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培养了一批认真负责、德才兼备的班干部队伍,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了班级的主人。本文对我国班干部培养有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出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培养对策,有助于今后更好地实施班干部培养的工作,促进了班干部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班干部;班干部培养
一、班干部培养内容
第一,责任意识。带领班干部学习“班干部职责”,明确班干部在班级中首先要起到榜样作用,其次是做好本职工作,最后和教师、同学搞好人际关系。教师要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发现班干部的优点,引导班干部在工作任务中充分发挥特长,清楚职责,认真做好班级工作。
第二,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培养班干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在教师工作出现失误时能够主动给教师指明纠正,也要能够大胆管理班级。在班级工作上勇于创新,班级中的班规制定、活动设计都应该让班干部在实践中激发他的工作热情,体现出他们的智慧和创新意识。每个班干部都有组织领导能力,之所以有的人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没有后盾,担心做错了事,承担不了责任,班主任要给予班干部自信,即使班干部出现失误,同学也要无条件地服从,事后教师找班干部引导改正,教师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做班干部的后盾。
第三,合作意识。具有集体主义情怀的班干部不仅热爱自己的老师、同学、班级,而且会把个人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放在一起,无私地为集体服务,奉献一切自己的幸福。教师在培养班干部时,可能会采取“双轨制”,部分班干部会有很强的小队意识,还未转化成“班级”意识,两组班委中的学生,他们对班级管理有着不同的观念,两组班委在工作时可能会意见不合,就需要处理好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培育学生民主平等意识,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要使他们在竞争中共同成长,为班级荣誉共同努力。
第四,树立服务意识。为了培养学生民主平等意识,有些国家小学不设立班干部,到了高年级段才设立班干部,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然体现的是这一理念,班干部的职责不是管理而是为同学服务,是同学们的代言人。对于教师来说,班干部是教师的小助手;对于同学来说,班干部是班级的管理者,是同学的志愿服务者。大多数班干部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模糊,认为自己是教师的小助手,以帮助教师执行班级工作为主要任务,忽视了为班级同学服务这一角色。培养班干部要重点考虑班干部的服务意识,仅要求真诚、公正的服务同学。班级内部增设服务型的岗位,在班级日常中无私地为同学服务,如下课主动擦黑板,每天早上主动收作业等服务。
二、班干部培养方式
1.班干部“轮换式”培养方式
“轮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不是只有品学兼优和能力出众的学生才能当干部,而是通过当班干部来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班干部的培养不能长期对少数人进行培养,班干部具有锻炼的性质,要实行“轮换式”的培养方案,让他们适应既能管理别人,也能被别人管理。轮换式既克服了任命制中班主任的偏爱,又避免了选举制中的不民主问题。从公平的角度来看,轮换制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岗位锻炼的机会,其指导思想就是取消班干部的终身制。
班干部轮换的方式是当前教育界比较流行的一种培养方式,每个教育者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都是大同小异。有的将轮换式分为小干部轮换、学生轮换值日、小班主任轮换等多种形式增加岗位设置。有的通过学号轮流或者其他方式担任班干部,设立值周班长、值日班长、常务班长等职务。轮换后卸任的干部也可以参加别的岗位工作,当其他班干部在班级工作有困难时,前一任班委将给予帮助。有的班干部可能会对新岗位不适应,但是通过新岗位可以锻炼班干部的意志,训练班干部的适应能力,引导他们用智慧解决问题。
岗位轮换的比例不超过2/3,不低于1/3,轮换的时间不要过于频繁,每学年最多两次,每个人可以连任一次,也可以轮换下来再次上岗,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摸索,每一次轮换,教师要有计划的安排,全面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
2.班干部“自主式”培养方式
关于自主管理研究是从西方开始的,法国著名教育家蒙田认为,对学生限制太多会阻碍学生的能力成长。杜威主张儿童的个性和自由发展。我国学者对自主管理也有了一定的见解,陶行知提出的学生“自治”不是否定教师的管理,而是消除教师包办管理的情况,“自治”不是管理,而是治理。李镇西在陶行知学生“自治”的启发下,提出了班级“法治”的管理思想。在他看来,班级法制管理的意义并不是治理班级本身,从长远的教育目的来看,他是让学生通过这种形式受到真正的民主启蒙教育,让学生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魏书生在班级管理中体现了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的背后,有着有为的管理。
教师可以将班级的日常事务管理,全部交给班干部进行独立处理,涉及影响学生内业和学业前程的重要事项由教师和班干部集体决策。魏书生和李镇西在培养班干部方面强调班干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性,设立了“常务班长”“值日班长”“值周班长”,引导班干部自觉讨论班级计划以及班级制度是否安排合理,比如值日班长和科代表等责任制,都是经班干部共同讨论决定的。
让班干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第一,通过班干部自主管理班级后的汇报,了解班干部的工作状况。第二,从班级其他同学的评价中了解班干部的工作现状。第三,对班干部的工作成果进行随机抽查。人都是需要制度去管理的,在考核过程中,犯错误的班干部会受到惩罚,在惩罚班干部时要让他们明白,惩罚不是来自于老师,而是来自于制度。
三、班干部培养阶段
《战国策·曹秽论战》中提到在战场上需要等待战机,敌人来攻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正盛,不能出战,等到再而衰、三而竭之時,敌人士气衰弱了,便是出战的好机会,可一战而胜。同样的道理教师要抓住时机针对不同阶段的情况进行指导。
1.班干部培养任用阶段
第一,初任阶段,初期学生刚胜任班干部这一职务,对具体工作任务还不是很熟悉,缺乏经验,需要教师耐心指导。第二,中期阶段,班干部处于经验积累阶段,已经熟悉了班级事务的具体内容,教师应用放手使用,锻炼班干部自主管理能力,提高组织能力。第三,最终阶段,处于成熟阶段,形成了明确的班级管理制度,相对于初任阶段,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和高效率的工作能力,教师做好监督的角色即可,从主导者变为支持者,给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2.班干部培养年龄阶段
因为年龄因素的影响,小学班干部自主管理的意愿和认知受到影响,年龄大的班干部自主管理的意愿和认知高于年龄小的班干部。皮亚杰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心理发生变化,逐渐由自我中心化到去自我中心化,共经历四个阶段,其中具体运算阶段(7-12岁)与小学班干部年龄阶段相对应,这一阶段儿童的去中心化得到发展,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联系起来,能够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随着班干部年龄的增长,班集体意识、自主意识能力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这时教师作用更多的是在策略性指导方面,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工作效率,在自我监督和管理的基础上,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就当前来看,我国小学班干部队伍的素质总体情况是乐观的,大多数学生干部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当前还有一些教育者未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理念,对班干部培养工作置之不理,以教师“包办制”传统管理模式来管理班级,无法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因此,为了发挥班干部独特的个人价值,我们需要对班干培养做出新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家成.在学生工作中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基于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J]基础教育,2019,0(2)15
[2]杜明峰.班干部制度的当下危机及其应对[J]中国教育学刊,2019(04):96
[3]彭秀丽.权利与权力:班干部的诞生[J]当代教育科学,2019,(14):18
关键词:班干部;班干部培养
一、班干部培养内容
第一,责任意识。带领班干部学习“班干部职责”,明确班干部在班级中首先要起到榜样作用,其次是做好本职工作,最后和教师、同学搞好人际关系。教师要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发现班干部的优点,引导班干部在工作任务中充分发挥特长,清楚职责,认真做好班级工作。
第二,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培养班干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在教师工作出现失误时能够主动给教师指明纠正,也要能够大胆管理班级。在班级工作上勇于创新,班级中的班规制定、活动设计都应该让班干部在实践中激发他的工作热情,体现出他们的智慧和创新意识。每个班干部都有组织领导能力,之所以有的人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没有后盾,担心做错了事,承担不了责任,班主任要给予班干部自信,即使班干部出现失误,同学也要无条件地服从,事后教师找班干部引导改正,教师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做班干部的后盾。
第三,合作意识。具有集体主义情怀的班干部不仅热爱自己的老师、同学、班级,而且会把个人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放在一起,无私地为集体服务,奉献一切自己的幸福。教师在培养班干部时,可能会采取“双轨制”,部分班干部会有很强的小队意识,还未转化成“班级”意识,两组班委中的学生,他们对班级管理有着不同的观念,两组班委在工作时可能会意见不合,就需要处理好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培育学生民主平等意识,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要使他们在竞争中共同成长,为班级荣誉共同努力。
第四,树立服务意识。为了培养学生民主平等意识,有些国家小学不设立班干部,到了高年级段才设立班干部,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然体现的是这一理念,班干部的职责不是管理而是为同学服务,是同学们的代言人。对于教师来说,班干部是教师的小助手;对于同学来说,班干部是班级的管理者,是同学的志愿服务者。大多数班干部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模糊,认为自己是教师的小助手,以帮助教师执行班级工作为主要任务,忽视了为班级同学服务这一角色。培养班干部要重点考虑班干部的服务意识,仅要求真诚、公正的服务同学。班级内部增设服务型的岗位,在班级日常中无私地为同学服务,如下课主动擦黑板,每天早上主动收作业等服务。
二、班干部培养方式
1.班干部“轮换式”培养方式
“轮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不是只有品学兼优和能力出众的学生才能当干部,而是通过当班干部来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班干部的培养不能长期对少数人进行培养,班干部具有锻炼的性质,要实行“轮换式”的培养方案,让他们适应既能管理别人,也能被别人管理。轮换式既克服了任命制中班主任的偏爱,又避免了选举制中的不民主问题。从公平的角度来看,轮换制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岗位锻炼的机会,其指导思想就是取消班干部的终身制。
班干部轮换的方式是当前教育界比较流行的一种培养方式,每个教育者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都是大同小异。有的将轮换式分为小干部轮换、学生轮换值日、小班主任轮换等多种形式增加岗位设置。有的通过学号轮流或者其他方式担任班干部,设立值周班长、值日班长、常务班长等职务。轮换后卸任的干部也可以参加别的岗位工作,当其他班干部在班级工作有困难时,前一任班委将给予帮助。有的班干部可能会对新岗位不适应,但是通过新岗位可以锻炼班干部的意志,训练班干部的适应能力,引导他们用智慧解决问题。
岗位轮换的比例不超过2/3,不低于1/3,轮换的时间不要过于频繁,每学年最多两次,每个人可以连任一次,也可以轮换下来再次上岗,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摸索,每一次轮换,教师要有计划的安排,全面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
2.班干部“自主式”培养方式
关于自主管理研究是从西方开始的,法国著名教育家蒙田认为,对学生限制太多会阻碍学生的能力成长。杜威主张儿童的个性和自由发展。我国学者对自主管理也有了一定的见解,陶行知提出的学生“自治”不是否定教师的管理,而是消除教师包办管理的情况,“自治”不是管理,而是治理。李镇西在陶行知学生“自治”的启发下,提出了班级“法治”的管理思想。在他看来,班级法制管理的意义并不是治理班级本身,从长远的教育目的来看,他是让学生通过这种形式受到真正的民主启蒙教育,让学生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魏书生在班级管理中体现了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的背后,有着有为的管理。
教师可以将班级的日常事务管理,全部交给班干部进行独立处理,涉及影响学生内业和学业前程的重要事项由教师和班干部集体决策。魏书生和李镇西在培养班干部方面强调班干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性,设立了“常务班长”“值日班长”“值周班长”,引导班干部自觉讨论班级计划以及班级制度是否安排合理,比如值日班长和科代表等责任制,都是经班干部共同讨论决定的。
让班干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第一,通过班干部自主管理班级后的汇报,了解班干部的工作状况。第二,从班级其他同学的评价中了解班干部的工作现状。第三,对班干部的工作成果进行随机抽查。人都是需要制度去管理的,在考核过程中,犯错误的班干部会受到惩罚,在惩罚班干部时要让他们明白,惩罚不是来自于老师,而是来自于制度。
三、班干部培养阶段
《战国策·曹秽论战》中提到在战场上需要等待战机,敌人来攻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正盛,不能出战,等到再而衰、三而竭之時,敌人士气衰弱了,便是出战的好机会,可一战而胜。同样的道理教师要抓住时机针对不同阶段的情况进行指导。
1.班干部培养任用阶段
第一,初任阶段,初期学生刚胜任班干部这一职务,对具体工作任务还不是很熟悉,缺乏经验,需要教师耐心指导。第二,中期阶段,班干部处于经验积累阶段,已经熟悉了班级事务的具体内容,教师应用放手使用,锻炼班干部自主管理能力,提高组织能力。第三,最终阶段,处于成熟阶段,形成了明确的班级管理制度,相对于初任阶段,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和高效率的工作能力,教师做好监督的角色即可,从主导者变为支持者,给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2.班干部培养年龄阶段
因为年龄因素的影响,小学班干部自主管理的意愿和认知受到影响,年龄大的班干部自主管理的意愿和认知高于年龄小的班干部。皮亚杰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心理发生变化,逐渐由自我中心化到去自我中心化,共经历四个阶段,其中具体运算阶段(7-12岁)与小学班干部年龄阶段相对应,这一阶段儿童的去中心化得到发展,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联系起来,能够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随着班干部年龄的增长,班集体意识、自主意识能力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这时教师作用更多的是在策略性指导方面,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工作效率,在自我监督和管理的基础上,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就当前来看,我国小学班干部队伍的素质总体情况是乐观的,大多数学生干部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当前还有一些教育者未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理念,对班干部培养工作置之不理,以教师“包办制”传统管理模式来管理班级,无法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因此,为了发挥班干部独特的个人价值,我们需要对班干培养做出新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家成.在学生工作中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基于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J]基础教育,2019,0(2)15
[2]杜明峰.班干部制度的当下危机及其应对[J]中国教育学刊,2019(04):96
[3]彭秀丽.权利与权力:班干部的诞生[J]当代教育科学,2019,(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