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探县城初中家校共育的德育困境与路径选择

【作者】 黄梦竹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父母与教师的有效的家校共育,是实现优质教育的基础,双方必须坚持协同的原则,方能达到教育的佳境。
  关键词:初中生:家校协同共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品质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思想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虽然已经有自己的主见和价值观了,急于挣脱父母、老师的管束,但教师与父母的引导作用仍然至关重要,而教育的现状却是:大部分家长认为我把孩子交给学校,那么理所当然教育的责任就在学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以孩子主体,相互协同,方能形成教育合力。初中生家校共育,总的目的是为了让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们的心身健康成长,让他们在身体与心理的巨变时期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享受教育给带来他们的欢乐与欣喜。作为家长与教师,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家校共建共育的重要性,努力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协同的教育意识,双方如在教育问题上产生分歧,不及时相互配合和协调,就会出现教育的低效甚至无效的困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此可见,父母与教师的有效的家校共育,是实现优质教育的基础,双方必须坚持协同的原则,方能达到教育的佳境。那么到底如何实现初中生的有效家校共育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的认识。
  一、深入研究家校共育的心理基础
  初中生最关键的成长时期,又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阶段,很多学生还处于青春逆反,思想冲动的严重时期,还面临着与大的升学压力,这使得学生的内心普遍较为浮躁,遇到一点小事就有可能大发雷霆,更甚是大打出手,出现误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作为一名班级的任课教师,与学生产生误会与矛盾也是在所难免。如何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是一个值得任何教师思考的问题,更是需要策略与智慧,稍有不慎,不但会加深误会,致使矛盾升级,将家长也卷入其中,后果将令人担忧。因此,深入研究初中生的心理状态,是解决误会的突破口,也是从思想上根本解决问题的基本做法,更是有效进行家校共育的坚实的思想基础。
  家长与教师了解和掌握他们在各方面的变化和特点,方能有效地教育和培养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才能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制定出有效的家校共育方法与策略。
  二、严格遵守家校共育的基本原购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目的统一性原则
  家长与教师要主动自觉地创设机会,针对孩子的问题及时沟通、交流,达成教育目标的共识,把学生培养成有血有肉、有独立人格、有社会责任感、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等等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生。
  2.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
  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包含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家校共育的丰富意蕴。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第一位老师是父母,家庭教育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基础,父母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孩子性格与品格的形成。孩子进入学校后,开始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系统性的培养与教育,这是学校教育在孩子的人生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特别是初中阶段是孩子性格与品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教师的思想引导,良好的班级氛围,优良的校园文化,都会“润物细无声”的浸入孩子们的心田,这也是很多家长为什么要在初中阶段选一个好班主任的重要原因。当然更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支持配合,实现协同共育,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基础与主导的作用。
  3.学生是教育主体的地位不动摇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自然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以身作则,创设有利的条件对孩子进行良好的习惯和美好品德等全方位的教育,让孩子做好走向学和社会的思想与心理准备,并初步训练孩子人你交往和适应各种环境的基本能力。学校的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学生当成人来对待,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还要训练学生的各种生活技能,如打扫卫生、独立做饭和简单维修等生活技能。家庭与学校在教育时要把孩子当做独立的平等的人来对待,这才能真正实现家校共育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4家校共育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共育”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初中生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强调个性,针不同的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家校共育的切入点与方法也不一样,有些孩子可以当面现场进行家校共育,能迅速及时的解决问题,有的孩子却很讨厌家长校访和老师家访等直接的家校共育方式,因此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真正做到家校共育的“因材施教,因人共育”。
  5.实现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建立家校共育系统性的长效机制
  教育不是简单的批评与片面的鼓励,不是家长的一次校访与家长会,更不是教师的一通电话与一次家访,它应该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分步骤的、系统性的长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充分整合有利教育资源的过程。
  6.结合共育进程,及时进行效果评价,根据评价调整方法与策略
  无论是何种教育方式,没有评价效果的机制,进行评价的量化,“有效”无从谈起,同样我认为家校共育也应该有具体的量化的评价标准,才能有效地保证教育的良性发展,才能根据评价的结果扬长避短,才能找出问题,及时调整家校共育的方法与策略。
  三、及时抓住家校共育的良好契机
  一池春水,一粒小石子,就能激起阵阵涟漪,更何况是青春萌动、备感压力的初三学子呢?一位初三学生,原本照明伶俐,上初中后,性情上大变,忽然失去了学习兴趣,一门心思想着如何赚钱。在家谎话连篇,在校把老师的谈话当耳边风,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在学校表现得不好,老师只不过把我家长叫去,回家也只不讨被捧一顿而已,反正习惯了,讨后家长章我没办法,学校又不敢轻易开除我。”就是对老师的话置之不理或公开与老师唱反调。学习一落千丈,这下急坏了为了儿子的学习与前途,辞职在家以儿子为中心,全心全意用绕儿子的生活与学习转的母亲,然而孩子确实被人随时监督的囚徒般的感觉,变得更叛逆,在校的表现更糟糕了。因此母亲被班主任传唤去谈话的次数就更多了,母亲的心情就更坏了,管得就更严了,更多更细了,这孩子多次与家长抗议无效后,认为自己彻底失去了自由,无尊严可言,就更加处处与家长和老师作对,对着干。
  如此恶性循环,自然会导致情势的恶化!长时间两边撒谎,结果导致一场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误会升级,日闹得差点无法收场的地步。最后还是在老师的宽宏大量过往不咎下,才算平息与完事,以致家长也意识了自己的不足,家校联系与沟通的事要性,懂得了与老师共商良策,来解决已发生的与如何避免将可能发生的必要性。家校协同共育势在必行!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家校共育不在于次数的多少,而在于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抓住家校共育的有利契机,才能有效及时的达到教育的目的和实现教育的效果,若是错过共育的时机,自然会处于像上述案例中的尴尬境地,家校共育不但无效,反而会造成误会与矛盾。
  其实,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他们的教育目的都是一致的,都迫切地希望孩子们能具有优质的品质,在学习和生活中历练成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而没有进行有效沟通,没有建立起家校协同共育的有效机制,才致使误会的发生和矛盾的激化!由此可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家校联系,努力打造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家校协同共育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张磊.迈向多元、开放、协同的家校共育售——基于信息时代家校沟通的思者[J]今日教育,2013(4):20-21.
  [2]余惠.构建家校共育的新模式——浅谈班主任的家访[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