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
【作者】 杨猛春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云雾山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最近,我在班上表扬了一个优秀学生,却引起了一些同学的不服气;我批评了一个犯错误的学生,反而引起不少同学对他的同情和辩护。
“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的情绪,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这是对某种事物或结论所产生的逆向反应的情绪,其表现,多半是怀疑、抵触和不满。学生一旦产生了这种情绪,那么,教师“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就不起作用;“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就失去力量;“恨铁不成钢”的耿耿意愿,就不被谅解。总之,教师的辛勤工作,就难免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面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反应,不少人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服的办法,效果更坏。越想压服学生,学生越是压而不服。“顶牛” 之类师生对立现象,往往由此而来。
能够正确对待学生逆反心理的教师,则不然。他能从学生的逆反心理中,获得自已工作的反馈信息,从而认真分析工作失当的原因,把前车之覆作为后车之鉴。他不是压服学生,而是冷静地自问:当自已在表扬优秀学生的时候,是不是只看见这个学生的成绩而无视其缺点了呢?对于这个学生的成绩,是不是过分夸张了呢?当自己在批评犯错误学生的时候,是不是只抓住这个学生的过错而不顾其优点?在批评的过程中,自己的态度是不是粗暴过火了?思想方法的片面,往是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失当的根源。找到了根源,就可以及时纠正自已工作中的过错,由被动变为主动。那些产生过逆反心理的学生,也自然不会再对教师的教育有所抵触和不满了。
善于正确对待学生逆反心理的教师,有时还能从中发现学生智慧的火花。逆反心理在思维形式上,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而求异和思辨,是人们在探求科学真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因而要珍视学生的这一种心理反应。
当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怀疑、抵触和不满的逆反心理的时候,教师首要的一点必须态度冷静、虚心。千万不能听不得半点相反的意见,不能以为学生对自已有意“不恭”, 有损自己的“尊严”和“威信”。否则,就谈不上从中获得反馈信息和珍现学生求异和思辨的可贵素质,更谈不上利用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逆反心理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对某些未知事物的好奇。尤其是对那些“封闭”、“禁锢”的事物,好奇心更重。有时甚至你越是封闭、禁锢,越会令人好奇,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最为突出。其实这是一种渴求了解事物的欲望,是一种渴求知识的动力。它会驱使青少年执着地追求了解事物,教师如果能够妥善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就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探求科学文化知识的奥秘。